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清代前期江南的劳动力市场

2013-01-14

① 《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56页。

② 乾隆《吴江县志》卷38。

③ 《雍正朱批谕旨》第48册。

④ 《清朝文献通考》卷23。

⑤ 沈云《盛湖杂泵》。

⑥ 《明清苏州王商业碑刻集》第94—95页。

⑦ 罗仑主编:《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第469页。

⑧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第34页。

⑨ 张忠民:<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1368—1842》,第235页。

⑩ 《消暑闲记摘抄》卷上。

⑾ 《锡金识小录》卷1、卷2。

⑿ 民国《海宁州志》卷40。

茶肆倍之。乡人人市肆饮酒之外,无不饮茶者”①。苏州尤繁华,“虎丘一地,茶坊多临塘河,不下十余处,皆筑危楼杰阁,妆点书画,以迎游客”②。这当然会容纳众多劳动者就业。钱泳说,苏州商贾云集的阊门、金门一带,“晏会无时,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就是“如寺院、戏馆、游船、青楼、蟋蟀、鹌鹑等局”,也成为“穷人之养济院”③。

又如为商品交易服务的牙行,明代以前多为个体经营,牙人在商人之间往来说合。明代始集铺面、堆栈、客房于一身,为商人提供介绍交易、仓储和食宿的服务。至清代除上述服务之外,又增添了垫款、收账、代办运输、预买商品等服务。乾隆间,苏州府所属长洲等九县,共有牙行4513户,其中元和县就有902户④。乾隆间,松江府的华亭等十县,共有牙行3637户⑤。两地雇工之数也当以万计。

在现代经济中,商业和服务业都属第三产业,而金融业、运输业均属于服务业而纳入第三产业之中。它们既为个人生活服务,也为生产和流通服务。乾隆初年,吴县、长洲、元和、昆山、新阳、常熟、昭文、吴江、震泽等九县共有典铺489户⑥。乾隆嘉庆间,松江府的华亭、青浦、上海、金山、奉贤、南汇、娄县、宝山等县,共有典铺195户⑦。又如上海县的钱庄,乾隆四十五年有18家,十年之后增至64家。乾隆五十一年至嘉庆二年的十年中,上海县城的钱庄先后存在的至少有124家之多⑧。这都需要雇佣数以千计的店夥。

乾隆间,江南内河航运的“船只之多,大小不下数十万艘,百姓赖以资生者何啻数百万人”⑨。其中船工应当是数以万计。沙船业是清代兴起的海运业。嘉庆初,上海一地千石以上的海运沙船最多时达到3600只。鸦片战争前夕,上海沙船业拥有“沙船水手十余万人”⑩。道光间,沙船主郁润桂有沙船70多艘,雇工2000余人⑾。

以上对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分别作了些叙述。下面作点总的估算。同治间,苏州周庄镇全镇居民5000余人,其中作坊店铺雇工店伙占1 000余人⑿。工商业中雇佣劳动者占居民总数的20%左右。据李伯重教授估算,1850年间,江南城镇人口约为720万人⒀。按上述比重推算,则雇佣劳动者约为150万人左右。周庄镇为一中等市镇。城市与大市镇中,雇佣劳动者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还要更高一些,加上居无定所的船工,则清代中叶雇佣劳动者的总人数当在150万人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道光《璜泾志》。

②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l0。

③ 《履园丛话》卷26。

④ 乾隆《苏州府志》卷11。

⑤ 张忠民前引书,第232页。

⑥ 范金民前引书,第481页。

⑦ 张忠民前引书,第240页。

⑧ 《上海钱庄史料》第9—12页。

⑨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8。

⑩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8。

⑾ 吕舜祥:《上海的沙船业》。

⑿ 陶煦《贞丰里庚申见闻录》卷下。

⒀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王业化》,第417页。

上述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劳动力结构最重要的调整。它是劳动力市场扩大的反映,也是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反映。这无疑会为各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开辟道路。

江南地区经过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后的长期开发,经济发达,教育兴盛,文化繁荣,加以交通便利,信息通畅,造就了劳动者的智慧灵巧。明代周忱说,“天下之民,出其乡则无所容其身;苏松之民,出其乡则足以售其巧”①。到清代,又有人说,“吴中人才之盛,实甲天下。至于百工技艺之巧亦他处所不及”②。这就是说,江南地区的劳动者既有技艺优势,又有地缘优势。他们在本地区竞争上岗,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甚至可以说具有某种垄断性地位。因此,许多技术要求较高、报酬较为丰厚的岗位,大多为本地的劳动者捷足先登。如在城市中,苏州刷色洒金的印纸业,其雇工“悉系江宁镇江等处人士”③。苏州冶坊工匠多隶籍无锡、金匮两县,硝皮工匠多为江宁人④。尤其是丝织业,机匠基本上都是江南籍人。如丝织业发达的江宁府,其“织工推吾乡为最”⑤。“元缎织工头号必须江宁镇人……次则秣陵、陶吴,再次禄口、殷巷,南乡以外,皆不为也。” “天青则城内人为佳。”锦缎“以北乡迈皋桥人织最善”。“摇经者皆北乡人”⑥。江宁府的丝织织工,实际是为本籍人所垄断。浙江城镇织工亦多来自本土。如海盐县织工至城镇打工,大多是“农隙时多远出赁织,西至杭州,北至湖州,有至宜兴者”⑦。

又如吴县香山一带,“民习土木工作者十之六七,尤多精巧,凡大江以南有大兴作,必藉其人”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