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老子、老莱子辨之探究

2013-01-10

老莱子前面也有个“老”字,老莱子是不是姓老氏呢?沙少海《庄子集注》引毕沅说:

“老莱子本为莱子,而以寿考称老莱子。”《文选·孙绰〈天台山赋〉》注引西汉刘向《别录》:

“老莱子,古之寿者。”《荆门直隶州志》引《列女传》称老莱子“孝养二亲,七十作婴儿戏,

斑舞诈跌,弄雏亲侧,博亲一笑。”看来说“以寿考称老莱子”应是持之有据,不是妄说。如果说“老莱子本为莱子”,那么老莱子应该姓莱氏。据《通志·氏族略二》载,古有莱子国,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子孙以国为氏。老莱子不是齐人,是楚人,疑“莱” 即“赖”。《路史》曾说“赖乃莱也。” 春秋时期有“赖国”(氏族方国),在今湖北随州市稍东而北。《春秋左传·昭公四年》:“楚子(楚灵王)以诸侯伐吴……灭赖……迁赖于焉。”疑老莱子姓赖,随族人于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迁至鄢。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载,楚惠王元年(公元前488年),楚迁都鄢(今湖北宜城)。《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卫灵公三十八年(公元前497年),“孔子来。” 依此,孔子当于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于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回鲁国,时年六十八岁,在外十四年,曾至卫、宋、陈、蔡、楚等国。孔子于楚惠王三年(公元前486年)在鄢郢见楚惠王。在鄢郢的郊外(或远郊)见到老莱子,此时,孔子六十六岁,老莱子约七十三岁(据何浩考证,楚昭王末年老萊子年近七十岁)。这种年龄差异,与《庄子·外物》所记老莱子对孔子的态度相合。

3、老莱子以隐和孝著称于世

老聃与老莱子,同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大动荡的春秋时期,老聃“修道德”,主张以“道”治国;老莱子“言道家之用”,主张以“道”修身。“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是两

人的共同特点。不过,老莱子的“隐”更表现在行动上。老聃曾任周“守藏室史”(史官),

是后世所说的“隐朝市”的“大隐”;老莱子却“逃世耕于蒙山之阳”,是后世所说的“隐陵薮”的“小隐”。

老莱子为什么“逃世”?“逃世”是因为“当时世乱”。老莱子是楚人,所谓“世乱” 当指老莱子随族人迁鄢以后所见到的楚灵王及以后的楚王的霸政和征战。楚灵王的贪婪、反复无常,楚平王的昏庸、丧心病狂,以及吴灭楚、秦救楚的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楚惠王八年(公元前481年)孔子见老莱子五年后,楚公室发生“白公之乱”,使年迈的老莱子受到极大的冲击,致使他离开鄢地,“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老莱子的“隐”,并非厌世,而是对楚灵王及以后的楚王霸政的批判。如果楚王能放弃霸政,也许老莱子会是另外一种态度。《古列女传》载,楚王驾至莱子之门,“王曰:‘寡人愚陋,独守宗庙,愿先生幸之。’老莱子曰:‘仆山野之人,不足守政。’ 王复曰:‘守国之政,孤愿变先生之志。’老莱子曰:‘诺。’”这里的一个“诺” 字,既表明了老莱子“隐” 的矛盾心情,也揭示他“隐”的批判霸政的时代特征。老萊子的“隐”有着深厚的哲学内涵。老莱子的“隐” 是一种爱身、自重的表现。郭店楚简《老子乙》第5至8简:“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亡身,或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以举天下矣。”“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是受外部精神性事物奴役的结果,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也是人的“真”、“朴”的一种异化。如果人不重视身外的荣辱得失,而是“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便是保持人自身的“真”、“朴”。老莱子的“隐”, 就是“爱身”、“自重”,是为了保有自己的“真”、“朴”,是对异化的对抗。

老莱子是以“斑衣娱亲”著称的孝子。《艺文类聚》引《列女传》云:老莱子“作婴儿自娱,着五采斑烂衣裳,取浆上堂,跌扑,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雏鸟于亲侧。” 年逾古稀的老莱子的这种“孝”,有别于帯有伦常意义的“父慈子孝”之“孝”,而是一种人性复归

于朴的“纯孝”。老莱子的这种“孝”,一方面是对春秋末期代表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霸政所带

来的社会伦理败坏的批判,一方面也表达了自由民和小生产者对社会伦理的理想追求。这种“孝”,同无私的母爱、父爱一样伟大,是劳动人民所追求的,是剥削阶级内一切有“良知” 的人们所羡慕的。

注:

⑴郭 沂《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北京:哲学研究1998.7.

⑵参见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5.

⑶见任继愈《老子新译·绪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

⑷见《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1

⑸参见邹旭光《沛老子学派探颐》. 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7.6

威廉希尔app  历史学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