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从历史虚无主义到历史唯心主义

2013-01-10

(二)所谓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定义

为了进一步在马克思那里找到支持,韩文在杜撰出所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两个定义后,很自然的,又杜撰出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两个定义,而且同样,让马克思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割裂开,分别着眼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提出两个定义。

1、“从生产关系看,没有生产资料只有劳动力的,即属于无产阶级。更进一步,失业者是劳动力的后备军,因此也是无产阶级”。于是,“按照此定义,则古代中国的佃农、雇农和失去土地流入城市的所谓流民(即失业者),都属于无产阶级。所以,中国古代的农民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

这简直就是胡言乱语了。如果马克思果然有这样的定义,那么奴隶时代的奴隶岂不更是无产阶级了?我们要问,马克思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定义?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描述或曰定义,什么时候脱离过时代背景?

2、“另一个定义是从生产力方面看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只能产生于现代工业。相应地,也只有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才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分”。马克思在描述无产阶级的时候确实有类似的说法,但是,这可不是“从生产力方面看的”,马克思笔下的现代工业、机器磨等等概念,不单纯指生产力,更多情况下指的是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马克思那里,从来没有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割裂成不相干的两件东西,然后着眼于其中的一件做出什么定义。

恩格斯于1847年在著名的《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以非常通俗的语言非常明确地为共产主义的诸多概念做出了定义。例如,“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无产阶级?答: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这一阶级的祸福、存亡和整个生存,都取决于对劳动的需求,即取决于生意的好坏,取决于不受限制的竞争的波动。一句话,无产阶级或无产者阶级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但愿韩文作者在读了这一段之后不会说,这是恩格斯从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的角度对“无产阶级”的定义,更不会说,这是恩格斯从时间的角度对“无产阶级”的定义!但愿韩文作者继续往下读,读到“无产阶级是由于工业革命而产生的”的时候,不会因为马克思把早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的尼德兰革命称为资产阶级革命而得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打架的结论!

五、割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最终将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在理论上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完全割裂开来,必然要夸大它们矛盾的一面,将它们完全对立起来,在韩文看来,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得出的不同定义、结论之类,也就完全是非此即彼的。而这时就会发现,是不是如同唯物史观所揭示的那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社会发展(革命)的本源动力,就成了问题,就陷入了韩文所谓历史的悖论中去了。于是,就必然要到精神领域寻求答案,必然要继而将物质与精神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夸大它们矛盾的一面,夸大精神的作用,最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

我们必须不厌其烦地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完全对立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悖论,是韩文强加到马克思头上,然后加以分析批判,然后试图跳出这一悖论,就是说,韩文分析批判的、试图跳出的历史悖论,其实是他自己根据对马克思主义的庸俗理解而制造出来的。

例如,韩文在杜撰出马克思分别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给无产阶级做的两个定义以后说,“这两种定义对革命的动力、时机、方式、结果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韩文说,按照从生产关系出发的无产阶级定义,“革命的动力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按照从生产力出发的定义,“革命的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还可以发展时,哪怕剥削、压迫多么深重,都不可能产生革命,也不应该革命——因为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看来作者认为,深重的剥削、压迫并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并不是对生产力的破坏!

马克思主义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基于社会发展的事实考察,对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着辩证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简单说来,就是,一方面肯定资产阶级曾经作为革命阶级的历史作用,肯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发展生产力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对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的本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给以严厉的批判。而这在韩文看来,却成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心态是很矛盾的”,韩文将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肯定和否定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形成了所谓的矛盾和历史悖论:“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历史作用的肯定中,一切被剥削、被压迫、被杀戮、被掳掠者的生命和尊严消失了,一切道义、情感、理想消失了,剩下的是冷冰冰的‘现金交易’和‘历史规律’。共产主义不再是劳动人民对于无阶级社会的向往,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在这一自然历史进程中,拿破仑和波拿巴,俾斯麦和希特勒,英雄和流氓,都成了历史合力的不同分力,都将汇合到共产主义的洪流中”。这真是匪夷所思!为什么肯定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就是一切被剥削、被压迫、被杀戮、被掳掠者的生命和尊严消失了呢?为什么肯定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共产主义就“不再是劳动人民对于无阶级社会的向往,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了呢?韩文按照怎样的逻辑,把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弄成了非此即彼的呢?

我理解韩文所谓矛盾或历史悖论是这样的(我在此不愿意引用韩文原文,因为韩文的表述较为冗长而混乱,读来使人如坠雾里而不知所云):马克思主义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肯定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而按照同一规律,则应该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条件是两极分化,又不应该肯定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而是应该鼓励(起码是乐见)两极分化的实现。韩文说:“在这一逻辑中,第三世界各国被贴上了封建社会的标签,可以任意由“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历史进步的名义加以杀伐掠夺;在生产力还可以继续发展的历史阶段内,本国的工人则只能继续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同样在这一逻辑中,第三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被贴上了早产儿的标签,被剥夺了历史合理性”。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客观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剥削压迫的合理性,并为之提供了理论根据。韩文认为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的剥削就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剥削,是有合理性的、在相当长时期内可以忍受也必须忍受的剥削。”因此韩文认为“马克思是资本主义的首席经济师,甚至是当代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首席经济师”。

在这里,韩文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弄的面目全非,然后指出:这是悖论。剩下的问题就是要由韩文来提出答案:怎样走出悖论。

事情当然不是这样子的。如同充分肯定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历史作用一样,马克思主义同样也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如同强烈批判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一样,马克思主义也强烈批判资产阶级的剥削本性。然而马克思主义在肯定剥削阶级曾经起过的革命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剥削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要走向反面,成为反动阶级的必然性。剥削阶级在上升时期起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但剥削阶级的本性,私有制的社会体制,却最终无法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悖论是有的,这就是在剥削阶级那里,它们越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越是成为禁锢生产力发展的力量,资产阶级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实践革命作用的同时,也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一切剥削阶级由其本性所决定都走不出这个历史悖论。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是有史以来最为彻底的革命,就是因为革命将最终消灭剥削和剥削阶级,人类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

六、马克思主义者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者

剥削阶级从革命走向反动的过程,就是从解放生产力到禁锢生产力的过程。就资产阶级而言,对生产力的禁锢,一方面通过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或社会不公表现出来,一方面通过限制、抑制、抵制生产的社会化表现出来。当资产阶级再也无法通过改良、改善社会机制来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革命的时代就会到来。

任何社会、任何生产关系的存续过程,必然同时也是完善自身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是高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剥削阶级社会,其完善自身的能力,其容纳生产力的能力,其理性程度,更是远非其他剥削阶级社会所能比拟。迄今为止的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一系列的改良措施,其中最为深刻、可以称之为革命性变化的完善过程,是从自由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个转变之所以是革命性的,是因为它所完善的不只是经济运行的体制,更重要的是缓和了生产关系的矛盾,缓和了阶级矛盾(韩文忽视了这个转变,因此看不清资本主义至今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吸纳了社会主义的某些思想理念。马克思的时代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时代,马克思无从通过自由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完善自身的能力和容纳生产力的限度,韩文所说“资产阶级比马克思聪明”的那些变化马克思确实没有看到。但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的最终趋势并没有也不可能发生根本的转变,资本主义在马克思以后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丝毫不能证明唯物史观是错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虽然得以缓和、调和,但是却没有解决,在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中也不可能解决。

在资本主义表现出旺盛生命力的同时,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在经历了高速的、堪称奇迹的发展之后,却表现出来停滞不前,最终被资本主义甩在后面,导致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关于这种情况的原因,这些年来中外学者已有众多的分析。我认为,无论在前苏联还是中国,由于指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偏差,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实际上并没有构建起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从斯大林开始,就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混为一谈,认为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自然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又是可以依靠自身机制解决社会运行中的矛盾的,因此是无需改革、发展、完善的。人们没有搞清,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回事,生产关系是另一回事。公有制不过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着力构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此没有发挥出社会主义应有的优越性。关于这一点,我打算另文阐述。总之,社会主义的挫折,同样没有证明唯物史观的失败,相反,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上脱离、背离了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的结果。共产党人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就一定能够迎来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

历史总是按照其固有规律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绝不会因为暂时的曲折而改变。马克思主义者坚信这一点,因而马克思主义者永远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者。

威廉希尔app  历史学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