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1997年中亚史研究综述

2013-01-10

本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环保会议,积极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各行业掀起了环境保护运动的热潮。学术界也不例外,考古学者们就人类历史时期环境变迁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王炳华《从考古资料看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变迁》(《新疆文物》96年第4期),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绿州社会变迁的类型及原因。指出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的变迁,虽存在自然条件的因素,但人类的活动是主要因素。与此观点相反,肖小勇《塔里木盆地考古发现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新疆文物》96年第4期),强调了客观自然条件在生态环境变迁中的主导地位。认为生态环境的变迁非常复杂,不能将其简单归结为某种特别的因素,而要具体分析。王守春《历史上塔里木河地区环境变迁与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96年第3期),则具体分析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具大影响。总之,对人类历史时期环境变迁问题的探讨还处在初步阶段。而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不仅有较高学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还有待于学者们在这方面继续努力。

五、历史地理

本年度这方面的研究内容涉及古地名地望、地理交通和中国近代西北边界问题。

关于古地名、地望的研究,论文数量不少,但多为旧题重论,有创见的文章不多。这方面的文章有:王守春《〈山海经〉与古代新疆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的研究》(《西域研究》第3期)、伊布拉音·穆提义《塔里木绿洲若干古城地名溯源》(《西域研究》第2期)、张平《唐安西“故达干城”及其相关遗址的考实》(《新疆文物》96年第4期)、苏北海《阿里麻里古城的位置及其历史发展》(《西北史地》第1期)、钟进文《裕固族地名“西至哈至”考释》(《西北史地》第2期)等。

关于地理交通方面的研究,本年发表了几篇颇有新意的文章。钟伯清《汉代以前的中西交通小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针对中西交通肇始于西汉,“丝绸之路”交通线始于张骞通西域的传统观点,提出以中亚为中点的中西交通之路早在公元前约一千年左右已出现。张骞出使西域,其对“丝绸之路”的贡献,是进一步拓展,而非开创。巫新华《唐代西州沟通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路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4期),基本再现了唐西州与周边地区主要交通网络的原貌,并附有绘图。孙修身《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路线再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期),则考述了不见于经传,由王玄策等使印度而开通的另一条中印古道的线路。

关于中国近代西北边界问题的研究,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但内容涉及中国西北边界史上的重大问题。樊明方著《唐努乌梁海》(96年,台北蒙藏委员会出版)一书,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唐努乌梁海的历史。该书的出版无疑推动了中俄边界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年还发表了作者的论文:《19世纪60年代唐努乌梁海西部中俄边界的划定与阿穆哈河地区割归俄国》、《唐努乌梁海并入苏联始末》(分别刊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2期)。帕米尔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关系到中国与原苏联(今之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两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三国的边界划分问题。苏北海《关于帕米尔的历史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96年3期),详细阐述了历史上关于帕米尔领地争执问题产生的国际背景。房建昌《近代中国与巴基斯坦边界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3期),则叙述了中巴边界的地理位置及中巴边界形成过程。

六、文书、文献

对回鹘文文书、文献的研究,已由早期单纯的收集、整理转向对文书、文献原文的转写、译注和对内容的研究。近年来,在以往的基础上对回鹘文文书、文献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本年度这方面的成果颇丰,出版的专著有柳洪亮《新出土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该书收录了新出土的墓葬文书、故城文书和石窟文书共77件,重大考古发现简报6篇及若干篇个人的研究论文。发表的论文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1.对内容的研究。如耿世民《古代维吾尔佛教原始剧本〈弥勒会见记〉(哈密写本)研究》(《突厥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刘安志《库车出土唐安西府事目历考释》(《西域研究》第4期)。2.转写、译注和版本考订。如张铁山《回鹘山〈增壹阿含经〉残卷研究》(《民族研究》第2期),杨富学、邓浩《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七星经〉回向文研究》(《敦煌研究》第1期)。3.对文书特点的分析。如张铁山《对回鹘文佛教文献中夹写汉字现象的一些认识》(《西域研究》第1期)、刘戈《回鹘文文书的特点和史料价值》(《西域研究》第4期)。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刘戈、艾则孜·玉素甫《回鹘文文书研究与汉语译音问题》(《西域研究》第2期)。5.各国的研究情况。如李经纬《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的发现、收藏与研究情况概述》(《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牛汝极《国外对维吾尔文献的收藏及研究》(《西域研究》第2期)。

七、文化史

1、总论 本年度发表的论文,主要探讨了中原文化与中亚、北亚文化的关系。中亚是古代东西方文明熔汇的聚点。中亚文化除自身的特色外,还包含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中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新疆文化同样具有这一特性。刘文锁《汉文化与古代新疆》(《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一文认为,在西汉至清代时期,汉文化是影响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故总体而言,新疆文化中汉文化因素较多。陈立柱《夏文化北播与匈奴关系的初步考察》(《历史研究》第4期),探讨了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沿岸卡拉苏克文化与北播的夏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匈奴人种、文化习俗与夏人种、文化习俗间的关系。认为匈奴人与夏人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李琪《论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阿尔泰历史文化研究走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期),介绍了近年来俄、中亚学者在阿尔泰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在一些具问题上的研究结论。

2.宗教 古代中亚地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历史上的各种宗教在此传播,使该地区的宗教呈现出多源、复杂的特性。本年度出版了高永久著《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该书论述了琐罗亚斯教、佛教、摩尼教和景教在西域的传播、兴衰,及这些宗教对古代西域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本年发表的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亚地区的宗教。李吟屏在《古代西域的自然崇拜》(《西域研究》第1期)和《论我国古代西北民族的多神崇拜》(《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中,系统地阐述了古代西域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自然神崇拜。高永久《摩尼教的产生及其在中亚地区的传播》(《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认为,摩尼教在中亚传播时,势力较弱,但要比佛教在中亚的传播深入得多。对中亚民族宗教信仰的探讨,杨富学《古代柯尔克孜人的宗教信仰》(《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考察了柯尔克孜历史上的宗教信仰。认为柯尔克孜人在原始宗教—萨满教信仰的基础上,接受过来自波斯的?教和摩尼教及来自叙利亚的景教。17世纪始,逐渐皈依伊斯兰教。黄金钰《裕固族的信仰与崇拜初探》(《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认为裕固族先民先后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和藏传佛教。摩尼教很快失传,而萨满教和藏传佛教长期共存于裕固族生活中。两教共存互融是裕固族宗教文化的特性。

3.语言 本年度出版的专著有:牛汝极《维吾尔古文字与古文献导论》(新疆人民出版社)。该书系统阐述了维吾尔文字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特点。介绍了国内外维吾尔文字、文献研究的状况,并就维吾尔书法艺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央民族大学突厥语言文化系编《突厥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一书,收录了近30篇有关古代和现代突厥语言文化方面的论文。本年发表的论文,侧重对古文献语言问题的探讨。有尹伟光《关于突厥—维吾尔文献中的“吐蕃”名称问题》(《西北史地》第2期)、杨富学《回鹘文献所见蒙古“合罕”称号之使用范围》(《内蒙古社会科学》第5期)、郑婕《回鹘文献语言和喀喇汗王朝文献语言》(《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等。

八、社会生会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