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1997年中亚史研究综述

2013-01-10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威廉希尔app 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1997年中亚史研究综述

 

1997年度的中亚史研究从总体上来看基本保持平稳发展。出版的专(译)著及论文集合计约十余种,比95、96年度出版的著作均少一半。发表的学术论文约300余篇,与95、96年度发表的论文数量持平。研究内容涉及一些新的领域,但总体框架与往年相同。在一些长期存在观点分歧的问题上,似乎仍没有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一、 政治史

中原王朝与西域关系史是历年研究的重要部分。李进《秦朝的边疆经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3期)、刘彦威《西汉王朝的边疆经略》(同上)和李三谋《东汉王朝的边疆经略》(同上)等文,利用一定的篇幅阐述了秦汉时期中原王朝防范、打击匈奴,稳固西北边疆的具体措施。唐朝对西域的经营,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大大超过前代。对安西、北庭都护府的研究,近两年学术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继1996年9月新疆吐鲁番学会在第二届年会召开“唐安西、北庭都护府学术研讨会”,“唐代西域文明-安西大都护府”(佛教美术考察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8月在新疆库车召开。在前次研讨会,与会者提交了20多篇探讨唐安西、北庭都护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问题的论文。后一次研讨会,中外学者就龟兹石窟佛教艺术文化进行了交流和实地考查。来自美、法、德、韩、马来西亚和我国的学者提交了十余篇论文。两次会议集中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本年度出版的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则是近年来两都护府研究的总结和进一步深入。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府州,对唐朝统治西域起过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对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只发表了艾尚连《唐太宗灵州之行与漠北羁縻州的建立》(《民族研究》第6期)一文。西州(吐鲁番)是唐经营西域的门户,它在唐代西北边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苏北海《唐朝在吐鲁番的国防设施》(《西北史地》第3期)一文,考述了唐代在吐鲁番设置的各种军事据点及有关制度,认为唐朝在吐鲁番的各种国防设施非常严密,但唐朝对西域的统治主要依靠发达的经济文化,吸引西域各族心向中原。八世纪末,吐蕃兴盛,向外扩张,占领葱岭以东的西域地区,统治了半个多世纪。杨铭《吐蕃经略西北的历史作用》(《民族研究》第1期),对吐蕃经略西北地区的历史过程及其作用进行了考证和客观评价,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晚唐内忧外患无力经营西域的状况。宋朝与西域的关系史是该部分研究的薄弱环节,本年度任树民发表了《北宋西北边疆质院、御书院略考》(《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对宋朝在西北实行恩威并举的民族羁縻政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认为北宋王朝在西北边疆民族分布密集的州、军设质院,以监禁藩部人质为手段,防范内属藩部的叛逃;在藩部宗教活跃的州、军设御书院,以笼络藩部民心为手段,以期安辑边陲。终宋之世,颇见成效。姚兆余《论唐宋元王朝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一文,则对三朝不同政治格局下的羁縻体制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三朝民族观念的不同和综合国力尤其军事力量的强弱不等,是导致三朝羁縻政策存在差异的内外原因。明清之际,是我国近现代西北民族形成,分布格局趋于定势之际。其间,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经营,对西北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发表了从各方面探讨清朝经营西北边疆的论著,使这方面的研究取得显著的进展。本年度发表的论文,主要探讨了清朝统治西域的行政措施。管守新《阿睦尔撒纳服叛对乾隆治准政策的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2期)认为,在准噶尔部统治西域社会的末年,阿睦尔撒纳归顺又反叛清朝的行为是导致乾隆对准政策变化,从而改变清朝统治新疆的浓重羁縻色彩的主要原因。王希隆《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中的札萨克旗制》(《西域研究》第1期)一文,叙述了哈密札萨克制设、废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了札萨克旗制在哈密实施的利弊得失。吐娜《从清政府对土尔扈特的优恤安置看其民族政策》(《西域研究》第4期),则充分肯定了清政府对东归土尔扈特的政策。认为这些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赵云田《清末新疆新政论述》(《新疆大学学报》第1期),则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阐述了清末新政在新疆的实施情况。

西域史是我国中亚史研究的核心部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批专攻西域史的学者,已形成一支骨干力量,不断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使我国西域史的研究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本年度这方面的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对以前较少涉及的和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进一步的研究。余太山《关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的体例》(《西北大学学报》第1期)一文认为,正史“西域传”按“国”立传,记述诸国之先后依各国在交通线上的位置的体例始于班固的《汉书》,为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遵循,出于唐人之手的《晋书》、《周书》、《梁书》和《隋书》等,则不再沿袭此例。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绿洲诸国的两属现象》(《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2期)一文中,作者分析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诸国“两属”现象(指绿洲国同时役属于汉、匈奴两个强大势力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迦腻色加在位时期,贵霜王朝曾否征服葱岭以东地区这一颇具争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任树民《北宋时期的于阗》(《西域研究》第1期),探讨了在当时臣服于喀喇汗王朝,但相当自治,活跃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上的于阗国与宋王朝之间的亲善关系。对蒙元时期西域史的探讨,苏北海《元代金帐汗国的建立及其统治》(《新疆大学学报》第3期),论述了汗国的兴亡、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等问题。李一新《中亚蒙古统治者的定居化倾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一文,认为蒙古统治者在察合台汗国后期(14世纪初期)至帖木儿帝国时期(14世纪70年代)逐渐转向定居化。人数较少的蒙古征服者长期生活在定居民族地区和追求享受、财富是定居化的原因。在明代西域史上,叶尔羌汗国史占有重要地位。李进新《论叶尔羌汗朝初期社会》(《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考察了赛义德汗至拉失德汗时期的内政外交。认为汗国初期的社会,总的来说境内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外交、军事均有建树,文化出现繁荣景象,为西域古代社会少有的历史时期。刘国防《关于明代前期吐鲁番统治者世袭的几个问题》(《新疆大学学报》第4期),对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的吐鲁番统治者世系问题进行了新的考释。明末清初,伊斯兰宗教势力活跃于西域历史舞台,对西域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正寅《清朝统一西域进程中白山派和卓的活动与影响》(《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一文,全面检讨了清朝统一西域过程中白山派和卓家族的活动及其造成的影响。为近代西北民族、宗教、边疆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年对西域法制史的研究,侧重清代部分。发表的论文有:廖杨《论清代西北地区的民族立法》(《西北史地》第2期)、王东平《清代回疆的司法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4期)、周轩《〈大清律例〉与清代新疆流人》(《新疆大学学报》第4期)等文。

西域职官制度是西域史不可或缺的部分。本年度发表的这方面的论文较为集中。洪涛《乌孙国官制考》(《西域研究》第3期),系统阐述了乌孙国“昆靡”、大禄、大将、侯、都尉、大监、大吏等官职的执掌、位序。认为乌孙官制多受汉制影响。吴景山《吐屯考》(《民族研究》第6期)一文,对在突厥社会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官职—吐屯的职能、社会地位和这一官职来龙去脉进行了考证。吴震《北凉高昌郡府文书中的“校曹”》(《西域研究》第3期),分析了校曹文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校曹”农本草经》成书以前二千年的罗布泊地区。刘学堂《察吾乎沟四号墓地墓葬制度研究》(《新疆文物》第4期),则通过对墓地布局结构、墓葬方式和埋葬习俗的研究,探讨了该墓地的墓葬制度及与其相邻墓地的墓葬制度的特点,和制约墓葬制度的内在因素。进而阐述了察吾乎沟地区由原始氏族跨入文明社会的大体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