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唐前期的太子问题及其政治后果

2013-01-09

其实所谓“太子问题”不仅存在于唐前期,至少在隋代即已很突出。隋文帝之废太子,正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而太子在政治中的作用如此之大,恐可再上推至北朝。这一问题也并不止于安史之乱。马嵬之变乃至永王璘之变,可说是这一问题的继续。到宦官凭恃手中禁兵而几乎完全控制了皇位继承权后,这一问题才算结束。可惜在本文写作时,为赶着交稿(这是我第一次有人向我约稿,故受宠若惊;同时这也几乎是我第一篇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学术文章,所以发表之急切心情不亚于新婚),这些都未及细细梳理。关于马嵬事件以及在安史之乱中玄宗、肃宗的对峙,黄永年、任士英、史延廷等先生都先后有过论述;至于永王璘的事件,我已在《释“河朔故事”》(未刊)中作了讨论。近来任士英先生出版了研究唐玄宗肃宗时期政治的论著,虽尚未及细细拜读,但所论一定都可超出拙作。

[1]见《二十五史补编》甘五史刊行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后简称《吴表》。

[2]见其所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附录一》(台湾大化书局,1978年9月景印初版。)此表吸收了吴氏、岑钟勉的成果,对节帅系年多所辨正,且更为准确(已尽可能系于“月”)。后简称《王表》。

[3]只含实际至镇者,不含遥领和有命而未至者。明确在五年以上者,朔方1人次. 幽州2人次.河东0人次,平卢2人次,陇右2人次,河西1人次,安西1人次,北庭1人次。除安禄山、哥舒翰、夫蒙灵詧外,其余均在开元年间。情况不明而可能在5年以上者,仅有4人在天宝年间(张嵩、王安见、程千里、张绍贞),其余均在开元年间。

[4]《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卷二六。参《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卷一一九,“选将”开元三年正月庚申条。

[5]《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二一二,开元八年十一月,6742—6743页。

[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卷九三《王睃传》,2988页。

[7]《资治通鉴》卷二一三,开元二十年正月,6797页。

[8]《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天宝元年正月,6847—6851页。参《通典》(十通本)卷一七二《州郡典二·序目》,《旧唐书·地理志一》。

[9]《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将此事系于天宝六载(6877页),但其时王忠嗣已任陇右河西,不可能越过河北而去助役,故此事可能发生在天宝四至五载王氏任朔方河东节帅期间。

[10]《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天宝八载六月,6896页。参《旧唐书》卷一○四《哥舒翰传》。

[11]《安禄山事迹》卷上(上海古籍 1983年点校本)、《新唐书》卷 二二五上《安禄山传》、《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天宝十一载三月(6910页)。

[12]据《吴表》和《王表》。

[13]《旧唐书》卷一○三《王忠嗣传》。

[14]《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天宝元年正月,6847—6851页。参《通典》卷一七二《序目》,《旧唐书·地理志一》。

[15]据《吴表》和《王表》,天宝十四载以前,任期明确在5年以上者有:李祎(河东)、张守珪(幽州平卢)、安禄山(平卢幽州)、郭知运(陇右)、哥舒翰(陇右)、牛仙客(河西)、夫蒙灵詧(安西)、章仇兼琼(西川)共8任,其中只有牛仙客一人入相。(哥舒翰在拒守潼关时为使相,故《新唐书·宰相表》未予列入)。兼统者中除哥舒外,只有王睃一人曾为相,其他兼统者或任期5年以上者,大多是军将或下级官吏,后因军功而致位节帅。

[16]《旧唐书》卷九三《薛讷传》。

[17]《资治通鉴》卷二一○,开元元年十二月,6692页。《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仅言“为姚崇所构”。出任的具体情况不明。

[18]《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当夫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19] 陈寅恪曾从俸料钱角度,指出前期官员之俸料是内官多于外官,后期则相反(见《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1982年版)。但当时官员重内官而轻外任是否即为俸料轻重所致,尚需作进一步研究。从倪若水饯班景,望其尘曰:“班生此行,何异登仙”来看,恐怕与内外官的政治地位不同有关。

[20] 据《王表》,天宝十四载以前,朔方节帅 17人次,为相者 10人次;河东 18人次,为相者7人次;河西18任,为相者4人次;西川21任,为相者4人次;幽州12任,为相者2人次;陇右12任,为相者2人次;北庭13任,为相者1人次;安西11人任,平卢 8任,均无相。

[21]《安禄山事迹》卷上,《旧唐书·安禄山传 》。

[22]《安禄山事迹》卷中。

[23]《安禄山事迹》卷中载禄山将归范阳时,玄宗命力士送之,力士归,玄宗谓曰:“禄山喜乎?”对曰:“恨不得宰相,颇怏怏。”可知前此“以宰相处之”者,仅为使相之虚衔,而非真正入相。

[24]《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第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5]据《安禄山事迹》卷上(参《新唐书》卷二三五上、《旧唐书》卷二○○上《安禄山传》),禄山原为营州之杂种胡,因其解九蕃语而为诸司互市牙郎,后因战功而为张守珪养为假子,升任平卢将军。陈寅恪先生将其视作寒族胡人,言其既无家世背景,又不统领部落(见《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载《金明馆丛稿初编》),但象这样普通的蕃人在营州这一地区一定不少。

[26]《安禄山事迹》卷上,《旧唐书·吉温传》、《新唐书·宰相表中》。

[27]以通例言之,各节镇节帅要兼任节度使治所的地方长官,故河东节帅也要兼任当地的地方长官。据郁贤皓《唐刺史考·河东道·并州》(江苏古籍出版社版)所载,此后历任者为王冀、杨光翽;王氏事迹不明,杨氏则非禄山亲信。

[28]以上数事详见《资治通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

[29]参《安禄山事迹》卷中,《旧唐书·杨国忠传》。

[30]《旧唐书·吉温传》、《安禄山事迹》卷中皆言国忠与吉温善,故追入京师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