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欧美日的张骞研究

2013-01-08

《在郊区的工厂:南通县的工业劳动力和社会分划,1895—1937》(Fsctories in the Countryside:the Industrial Work- force And Social Division in Nantong County.1 895—1937)。这是为戴维·佛日和刘涛滔(音)主编的《中国的城乡:特性和感知》(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Identity And Percep- tion)一书所写的一小部分。该书于2002年由英格兰的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战争和被占领期间的控制和所有权:大生的合作.1937—1949》(Control And Ownership during War And Occuoafion:the Da Sheng Corporation.1937—1949),发表于《亚太商务评论》(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2000年冬季号即第7卷第2期,文长18页。《在中国控制现代商业:大生企业,1895—1926》(Controlling Modern Business in China:The Da Sheng Enterprise.1895—1926),发表在《亚洲商务杂志》(JournalofAsianBusiness)1998年(第4卷)第1期。文长16页。《通过投资获得控制:现代中国的银行、它们的金融及对纺织企业的控制性卷入,1900—1930》(Gaining Control through Investment:Modem Chinese Banks And Their Financial And Managerial Involvement in Textile Enterpris- cs,1900—1930),此文是为戴维·佛日主编的《中国的银行和银行业务》所写的一章,该书不久将出版。

以上是柯丽莎的关于南通的比较长的文章。她的短些的相关的文章和与会交流材料有:《南通: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Nantong:Archives,Libraries,Museums),发表在《中国商务史》(ChineseBusinessHistory)杂志1995年(第5卷)第2期。《上海和它的外围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南通的大生棉纺织厂,1900—1930》(Shanghsi And the In- dustrial Development of Its hinterland:the Da Sheng Cotton Mills in Nantong,1900—1930),此文本是1996年6月澳大利亚亚洲研究会第二十届会议的交流论文,由该会编印后交给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收藏。《日本对郊区的中国企业的控制:在战争和被占领期间南通地区的经济演变》(Japanese Control over 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Countrysid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Nantong Area during War and Oc- cupafion),作为2001年12月在华盛顿的第七届中日关系会议的交流论文。《满洲市场和它对苏北纺织工业的影响》(The Manchurian Market And Its Impact on the Textile In- dustry in Northern Jiangsu),作为2000年6月在日本东京开的亚洲研究协会年会的交流论文。《乡间工厂:在南通县的社会分划,1895—1937》(Factories in the Counbtryside:Social Division in Nantong Xian.1895—1937),作为1998年4月在华盛顿开的亚洲研究协会年会的交流论文。《1895—1926年间南通县的工业场》(Industrial Work in Nantong County,1895—1926),作为1997年5月牛津大学的中国城乡会议的交流论文。《1895—1926年间南通的公司文化和公共领域》(Company Culture And Public Sphere in Nantong,1895—1926),作为1996年6月亚洲研究中心在香港大学开的“中国商务的过去与现在”会议的交流论文。《从家庭到职业性管理:大生企业,1895—1926》(Ftom Family to Professional Management:the Da Sheng Enterprise,1895—1926),作为1996年4月在夏威夷开的亚洲研究协会年会的交流论文。《棉花和鸦片的组合:1920年代和1930年代大生公司自愿的和被迫的商业多样化》(The Cotton And Opium Portfolio:Voluntary And EMoreed Business Diversifi- cation of the Dasheng Corporation in the 1920s And 1930),作为2001年9月在林肯市内布拉斯加大学开的美国中西部地区亚洲事务大会组织年会的交流论文。《在现代化和工业化之途:南通城市在民国时期的发展》(on the Road to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Nantong City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1998年4月在芝加哥的伊利诺斯大学开的“中国”研讨会交流。《工作场所的社会分化:在帝制晚期和民国时期南通县的工业场所》(Social Division on the Shopfloor:Factory Work in Nentong County during the Late Imperial And Republican Period),作为1998年1月在弗吉尼亚大学开的美国东南地区亚洲研究大会年会的交流论文。柯丽莎在中国参与几次会议的交流论文,这里不作介绍了。以上是柯丽莎的关于南通的著述。她在高校讲授的课程和专业活动,这里也略过。柯丽莎的系统完整的专著:《从棉纺织厂到商业帝国:1895—1949年间区域企业在中国的出现》(From Coaon Mill to Business Empire:The Emergence of Regional Enterprise in Modem China,1895—1949)。已由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编人了出版计划,属《哈佛东亚丛书》(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Series)之一,即将出版,是她完成的第一部专著。我曾计划翻译柯丽莎的博士论文,后来她谓她的博士论文扩展的此专著将要出版,我遂未办。

除了上面已介绍的一批研及张骞的专家外,还有一批欧美学者及其著作值得介绍.例如有:斐立浦·黄(黄宗智)和他于1990年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350—1988年间扬子江三角洲的农民家庭和农村发展》(The Peasant Famil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350—1988);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约瑟夫·菲伍斯密司教授和他于1985年在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国内的政党、国家和地方精英:上海的商业组织和政治活动,1890—1930》(Party,State,And Local Elites in Republican China:Merchant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es in Shanghai,1890—1930);戴维·佛日和他于1989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前从1870—1937年中国江苏和广东的农村经济和农民生计》(The Rural Economy of Pre—Liberation China: Trade Expansion And Peasant Livelihood in Jiangsu And Guang- dong,1870—1937);约瑟夫·埃谢瑞克和玛瑞·芭库斯博士等合著而于1990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方精英和控制模式》(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 terns of Dominance);艾米莉·洪妮各和其于1992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本地的等级制度和劳工市场分割:苏北人在上海的案例》(Native—Place Hierarchy And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The Case of Subei People in Shang- hsi)等等,这些书都可为我们研究上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地方近代社会的变迁,和供比较我们自身的张骞研究的视野与角度作参考。而海外研究中所存在的错误,也可使我们的史学批判能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深度。

至于萨繆尔(朱昌峻)、巴瑞.肯因南(秦博理)等人士的著述在中国已被介绍过,这里不再絮介。还有一些著作的立论和史证乏新可陈或错得离谱,故一概免提。对海外报刊上关于张骞的新闻性报导,和工具书中的小传等等,也不一一赘述。

?

威廉希尔app  历史学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