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唐宋之际生产关系的变化对宋学精神的影响

2013-01-08

1、宋代生产力空前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这为更多人念书提供了经济条件,而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使人们竞争意识增强。

2、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国民素质大为提高。宋代普建州学、县学,并置学田,解决了学校经费。又鼓励私人办学,各种书院在全国各地涌现。私人教学,可以自由表述个人的学术观点,这为宋学精神提供了土壤。官、私兴学可使学生数大量增加,以广东潮州为例,南宋末应考人数达万人以上,占人口1/13。[16] 以此比例推算,全国受教育的人口达数百万之多,这是以往任何朝代无法比拟的。

3、科举制度的完善,录取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弥封制、奖拔寒素等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公平竞争,不少寒士通过考试,当上高官,如范仲淹,这也有助于独立、自由思想的传播。

4、宽松的知识分子政策,"宰相须用读书人",誓不杀士大夫成为国策。宋代,名誉重于生命,已经成为人们讴歌的美德,文天祥的《正气歌》,正是这种风尚的最佳结晶。

以上这些原因的总结固然不是很全面,但究其根源,宋学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无外乎是植根于唐宋以来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注释:

[1] 漆侠:《关于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发展阶段问题》,《求实集》,第1-39页

[2] 《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八《唐鉴序》

[3] 《宋史·食货志上一》

[4] 王明清:《特麈后录余话》,卷一,《祖宗兵制名枢廷备检》

[5] 《宋会要辑稿·食货》,十二之一

[6] 《隆平集》,卷二十,《王小波、李顺》

[7]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七

[8] 《长编》,卷十四,开宝六年二月乙亥条

[9] 陈义彦:《从布衣入仕论北宋布衣阶层的社会流动》,《思与言》,卷九,1972年,第4号

[10]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287-32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祝瑞开:《宋明思想和中华文明》,30-66,学林出版社,1995年

[11] 《张载集·附录》,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

[12]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15

[13] 王安石:《临林先生文集》,卷13,《答曾子固书》

[14] 《苏轼文集》,卷2,《论武王》

[15] 《宋史》,卷429,《朱熹传》

[16] 《永乐大典》,卷5345,引《三阳志》

?

威廉希尔app  历史学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