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八王之乱”与禁卫军权浅谈

2013-01-08

按在杨骏与贾后的政争中,杨骏迅速失败,其因有三:(1)杨骏居于殿外,不能直接控制惠帝,其决策须经殿中(中宫)草诏批准方可成为政令实施。而贾后居于中宫,可就近控制殿中局势,并以诏书名义发布政令,占据了政治优势。(2)贾后与宗室诸王联络,利用其反骏心理以共同对付杨骏。杨骏由于篡改遗诏独揽大权,遭致诸王忌恨,掌权后又未采取有力措施笼络安抚宗室诸王,虽然树心腹党羽,毕竟势单力孤,难成气候。(3)杨骏虽以亲党典禁兵,但其控制的禁卫军权是有限的,《杨骏传》谓“多树亲党,皆领禁兵”之说夸大其辞,就目前所见,禁卫武官中只有中护军张劭与左军将军刘豫二人为杨骏亲信,其它禁卫军权多非杨骏之党所掌握,而且最关键的殿中军权不在其手,这成了杨骏迅速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如上所述,殿中中郎孟观、李肇不为杨骏所礼,投入贾后门下为之出谋划策,奔走效命。右军将军裴頠亦非杨骏一派人物,在贾、杨之争中站在贾后一边,并用欺骗手法将左军将军刘豫所守万春宫门夺回己手,为贾胜杨败之局的形成出了大力。“东安公繇帅殿中四百人讨骏”,“殿中兵出,烧骏府”,“弩手于閤上临骏府而射之”,这些记载进一步表明贾后一派在斗争中有力地控制着殿中禁卫军权。此外,守卫宫城的禁卫武官亦仅左军将军刘豫为杨骏党羽,而右军将军裴頠与后军将军荀悝皆属贾后一派。裴頠为贾氏亲戚,“贾充即頠从母夫也”[2](卷三五《裴頠传》)。《资治通鉴》卷八二《晋纪四》:杨骏被杀,“壬辰,赦天下,改元。贾后矫诏,使后军将军荀悝送太后于永宁宫。”荀悝当即后父贾充朋党荀勖或荀顗之子弟。相较而言,杨骏所可用者仅为“东宫及外营兵”,所谓“外营”应即护军所统宿卫宫城外之禁卫军。

殿中禁卫军权不为杨骏所控制,关键在于掌握殿中禁卫军权的左、右卫将军亦未为其所控制。《晋书》卷五九《东海王越传》:“历左卫将军,加侍中。讨杨骏有功……”表明杨骏专政时左卫将军由宗室东海王越担任,并在其后反抗杨骏的政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右卫将军虽不清楚为何人,但看来亦非杨骏亲信所任。杨骏不仅不能进入殿内,而且因宫门为贾后一派所控制,其亲信所统之外营兵亦无法进入宫城助骏。按杨骏府就在宫城内,且距正殿不远,正因如此,作为殿中兵的弩手(弩士)才有可能“从閤上临骏府而射之”。史谓“骏居曹爽故府,在武库南”。《三国志》卷九《魏书·曹爽传》注引《世语》曰:“初,宣王(司马懿)勒兵从阙下趋武库,当爽门,人逼车住。爽妻刘怖,出至厅事,谓帐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忧。’乃上门楼,引弩注箭欲发。将孙谦在后牵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过去。”表明曹爽府第紧邻武库,居曹爽故府之杨骏第自亦紧邻武库。确定武库方位是确定骏府所在之途。汉代武库令为执金吾属官,武库自应在宫城外(京城北部)。曹魏武库令转归卫尉,其所掌武库当在宫城内。《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黄初元年“十二月,初营洛阳宫。戊午,幸洛阳。”注曰:“臣松之案:诸书记是时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群臣,门曰承明……至明帝时,始于汉南宫崇德殿处起太极、昭阳诸殿。”《后汉书》卷二二《坚镡传》注引《洛阳记》曰:“建始殿东有太仓,仓东有武库,藏兵之所。”[5]又《河南志·魏城阙古迹》“承明门”条引陆机《洛阳记》曰:“承明门,后宫出入之门。吾常怪曹子建诗‘谒帝承明庐’,问张公,公云:‘魏明帝作建始殿,朝会皆由承明门。’”[4]按张公当即张华。据此可知,西晋惠帝时期,建始殿作为朝会议政之处起着正殿功能,建始殿与后宫有承明门相通,贾后无疑是在后宫—建始殿向殿外杨骏的势力发难。《晋书》卷五九《赵王伦传》:发动政变,“废贾后为庶人,幽之于建始殿”。亦可证建始殿与后宫相通,为贾后政治中心所在。而杨骏府亦紧邻建始殿,这是杨骏为方便辅政控制朝政而采取的措施,与当年曹爽辅政时在武库南之建始殿旁设府如出一辙。其情形可简单图示为:

 

 

杨骏太傅主簿朱振的建议中有“引东宫及外营兵拥皇太子入宫”,以便与打着惠帝招牌的贾后相抗衡。但是,贾后事先已作好安排,杨骏无法引宫城外之外营兵入宫。上引史料记载贾后使李肇邀荆州都督楚王玮及扬州都督淮南王允入朝,据《晋书》卷四《惠帝纪》,时楚王玮、淮南王允之军号分别为镇南、镇东将军。在贾后反骏时,楚王“玮屯司马门”,而淮南王允之国相刘颂则以三公尚书身份“屯卫殿中”。这表明楚王玮与淮南王允在贾后安排下,一个屯卫宫城门,一个屯卫殿中,对杨骏构成了内外夹击之势。此外,东安公繇“屯云龙门,兼统诸军”[2](卷三八《宣五王·东安王繇传》),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龙门,洛阳宫城正南门”[5](卷八二晋惠帝元康元年)。楚王玮所屯之司马门为宫城正门(北门),是扼守宫城之要冲。汉代卫尉下有公车司马令,专门负责把守宫门[6](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序》),西晋卫尉亦有公车令,守司马门亦应为其职责 [2](卷二四《职官志》)。

杨骏虽然图谋控制禁卫军权,但却由于未能争取到当时势力强大的宗室集团的支持,其举措效果不佳,他只能在宫城尤其在宫城外禁卫军中安插亲信任禁卫武官,而无法将殿中及后宫禁卫军权控制于己手。这一点与晋武帝临终前安插王佑为北军中候、东海王越为左卫将军等处置有关。在与贾后较量中,杨骏未能有效控制殿中禁卫军权,已输一着;在楚、淮南二王入朝时未作好防范措施,其所控制的外营兵无法利用,再输一着。在当时情况下,很难力挽狂澜,更何况杨骏政治谋略并不高明。皇帝愚痴无法亲政,杨骏虽为辅政大臣,但身为前朝外戚,与宗室之间仇隙甚深,惠帝皇后又是凶悍贪权之辈。政局如此,要想真正掌握统治大权,就必须有效地控制禁卫军权,而禁卫军权的控制,实际就是对各级禁卫武官的控制。杨骏意识到了这点,但却未能做到,贾后抓住殿中禁卫武官与杨骏的矛盾,也充分利用了宗室诸王与杨骏的仇隙,采取措施,徵调二王入朝,有力地控制了宫殿禁卫与宫城禁卫,对杨骏形成内外夹击之势,终使其走上穷途末路。

二、贾后专政与禁卫军权

辅政大臣杨骏树亲党以典禁兵,但终究还是未能将禁卫军权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特别是在晋惠帝及贾后身边侍卫并督摄殿内禁兵的殿中中郎孟观、李肇不为杨骏所礼,对骏心怀不满,贾后及时利用了这一矛盾而密谋诛骏。杨骏被诛后,李肇因功而升为积弩将军,此职设于武帝太康十年,领营兵二千五百人之多,当初贾、杨对抗时射骏之弩手当属于积弩将军统领[7]。宗室诸王为推翻杨骏立了大功,自然获得了极大好处。《晋书》卷四《惠帝纪》载杨骏被诛后的人事安排是:

壬寅,徵大司马汝南王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辅政。 秦王柬为大将军,东平王楙为抚军大将军,镇南将军楚王玮为卫将军、领北军中候,下邳王晃为尚书令,东安公繇为尚书左仆射、进封东安王。督将侯者千八十一人。

在这些任命中,以楚王玮领北军中候最引人注目。楚王玮因引兵入朝助贾后诛骏而立下殊勋,被贾后任命为执掌禁卫大权的北军中候,由方镇长官一跃而成为禁卫军长官。《晋书》卷五九《楚王玮传》:“武帝第五子也。初封始平王,历屯骑校尉。太康末,徙封于楚,出之国,都督荆州诸军事、平南将军,转镇南将军。武帝崩,入为卫将军、领北军中候、加侍中、行太子少傅。”按此处“武帝崩,入为……”之记载不确,据上引,楚王玮入朝时距武帝去世已有十个月之久,而且其入朝后并未马上被任命为卫将军等职,而是在其助贾后诛灭杨骏之后。同上卷,《长沙王乂传》:“及武帝崩……会楚王玮奔丧,诸王皆近路迎之,乂独至陵所,号恸以俟玮。”可见楚王玮之入朝,是贾后借宗室以自重,企图利用宗室诸王之力与辅政大臣杨骏相抗衡,进而为其夺权创造条件。为免师出无名,遂以令其奔丧为由入朝。杨骏不察,同意楚王玮入朝,正中贾后下怀。楚王玮入朝,显然并非徵召其任职朝廷。另外,上述人事安排中,还有“督将侯者千八十一人”,此“督将”当即《中朝大驾卤簿》所见司马等三部督、命中督等五督与殿中都尉、司马以及金裤褶将、金颜督将一类中下级禁卫武官,因诛灭杨骏而封侯之督将多达一千余人,反映了禁卫武官及其所辖禁卫军参与此次政争之广度,也表明贾后对禁卫军权的控制程度之深。

从诛灭杨骏之初的人事安排可以看出,贾后无疑是借助宗室诸王的力量来为自己专政开辟道路。晋武帝弥留之际,杨后与杨骏矫改遗诏,在顾命大臣中排除宗室诸王,激起了宗室诸王对外戚杨氏的普遍不满。贾后的拉拢,正中宗室诸王下怀,于是两种并无多少共同利益的力量在反对杨氏专政的旗帜下结合到一起,迅速消灭了杨氏势力。卫瓘本与贾后有矛盾。早年他与贾后之父贾充一起皆为司马氏亲信死党,但后来二人在政见与个人利益方面发生了严重矛盾。在晋武帝当初为太子司马衷选妃时,卫瓘之女与贾后均在考虑之列,且武帝曾属意于品、貌、才俱优的卫氏女,但因各种因素影响,晋武帝还是选择了贾充之女。贾后对此不会忘记。后来卫瓘又力主废司马衷太子之位而另立贤者,若司马衷被废,则贾南风不仅皇后美梦破灭,而且连太子妃之位也保不住。[8]《晋书》卷三一《后妃上·惠贾皇后传》:卫瓘力主废太子衷,武帝未准,其后“(贾)充密遣语妃云:‘卫瓘老奴,几破汝家。’”可知贾后不仅了解此事,且当深记心里。贾后安排卫瓘与汝南王亮共同辅政,可能与新诛杨骏而欲收买人心有关,因卫瓘是当时庶姓大臣中年龄最长声望最高的人物,以之辅政可起到稳定政局、笼络庶姓朝臣之效,也可以显示其不计前嫌。但是,贾后并非大度之人,她推卫瓘上台,是要借刀杀人,置之于死地。这应是贾后的阴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