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欧风美雨影响下中国近代节日的变革

2013-01-07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而且最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大解放。在这一时期,封建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西方的社会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加之国人对西方了解的加深,以及近代工业、近代教育、近代科技的发展,也使得中国近代节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传统节日受到压制,另一方面西洋节日在中国遍地开花。在节日礼俗方面,西化的色彩越来越浓,相反传统节日的意味越来越淡,这也可能是中国传统节日衰落的开始。前已述及,在新年互拜时,投递西式名片拜年更加普遍,一改过去贺年拱手的习俗。节日期间的娱乐活动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相反传统的娱乐活动有所降温,比如民初政府对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不再提倡;而对于一些进步社团举办的田径比赛、球类比赛、戏剧以及各种新式游戏则比较关注,如青年会“于端阳会员闲暇之时举行运动游戏交谊大会,于该会操场以作永日之娱乐”。由于这一时期各大城市基本都有了发电厂,因此元宵节的花灯进入了“以电代烛时期”,而且还增加了花盆,三步一灯,五步一花,甚是壮观。由于中西交流的不断扩大,西方民俗对近代节日饮食民俗的影响日渐明显。节日期间,亲朋好友的宴会上洋酒已成为款待宾客的饮品;在一些大城市里,节日期间吃西餐也已经非常普遍,有些上层人士和市民在节日期间走出家门到洋人开办的西餐厅吃西餐,领略异国情调。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近代节日的变化还在于传统节日的式微和仿效西方设立富有纪念意义的新节日,开首创之议的是梁启超。1910年,梁启超就撰文呼吁改革历法,他在《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中就主张改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成立后,首先在历法上大胆改革,废除传统的阴历,改用阳历,以求和国际上的通行历法相一致。历法的改变,对于节日习俗的改革非常重大,除了原有的传统节日外,许多新的节日纷纷设立,特别是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节日活动。如1月1日是民国成立日、3月29日是革命先烈纪念日、5月9日为国耻日、清明节为植树节、10月10日是国庆节等。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发生了巨变,节日习俗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对广大民众而言依然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同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新的节日纷纷创建,节日的内涵大大增加,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节日活动。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节日的多元化,西方节日或者新的节日已经在许多地区流行,开始冲击中国传统的节日。

3.1919-1949年:近代节日的巨变阶段

1919年以后是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不仅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形成了中国社会一支新的生力军,还在于五四以后,中国社会思潮发生大的碰撞,激进主义、保守主义思潮相互激荡,西方许多思想、思潮如雨后春笋进入中国,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的节日风俗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是中国节日习俗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一方面表现在传统节日一些落后的、封建的习俗遭到无情的冲击,如在一些地区旧式拜年的陋俗被禁止,甚至贴春联强调祥瑞的习俗也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强调革命标语式的春联,反封建、反迷信将许多传统节日的内容一并革掉。在农村,一些节日期间流行的民俗如社火、迎神赛会、朝圣进香等活动被一些新式娱乐活动所取代,如歌舞演出、扭秧歌等。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运动等变故,在一些特定人群和特定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节日,而这些特定节日的出现基本上是外来的纪念性节日,如儿童节、植树节、教师节、劳动节、十月革命节等。我们之所以说这一时期是近代节日巨变的时期,是因为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节日受到极大的冲击,引进并根据西方的节日创办了许多新的节日。 这一时期,中国传统节日受到极大的冷落,相反西方节日活动在一些大城市却很盛行。如果说在清末或民国初年,中国人在节日期间享受西方消费品还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利的话,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一些大都市里,中国人已经习惯在节日或者平时到西式餐馆消费,并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号称“东方的巴黎”的上海,西化倾向越来越浓,西方国家流行的都能在上海见到踪迹。殴大卫在1934年曾这样描写上海:“大城市应该永远有世界大同之心,上海自然不会例外。一般的西方人倾向于认为上海是有些原始的,如果不说半开化的话,这个城市经常性的与手推车、平底船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相连。但令新来者吃惊的是,他们会看到最新款式的劳斯莱斯驶过南京路……游客一上埠,就会发现他们家乡的所有商品在上海的百货大楼里都有广告有销售。”何止这些,在上海等大都市里,人们的休闲与娱乐,不仅在节日里,更多地表现在平时的闲暇时间,像电影院、咖啡馆、剧院、舞厅、公园、跑马场等西式消费和休闲方式与中国传统的戏院、饭馆、茶馆一起构成了上海都市文化的主要部分,更成为

人们节日生活的一部分。像咖啡馆、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更成为人们节日或者平时娱乐的场所,而这些场所明显是从西方学来的。“上海的第一次茶话舞会是首次把中国和西洋精英集合起来的文化事件,随着西洋舞的流行,它在小市民中也传播得越来越广,然后舞校出现了……1930年左右,有中国舞女的西洋舞厅开始在上海和中国的其他港口城市开张。”在这个时期,西方现代性的物质层面比起精神层面更容易被中国人所接纳,而中国人接受西洋生活方式基本上遵循这样的规律:“初则惊,继则异,再继则羡,后继则效。”

近代节日的巨变,在这一时期完全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倾向就是中国传统节日开始衰落,除了在广大的农村还坚守传统节日外,大城市中西洋节日已经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另一种倾向就是西方节日或受西方影响兴起了许多新的节日,丰富了人们的节日活动,但也不可避免地对传统节日构成了一定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一时期面临着巨变。

二、近代节日演变的特点及思考

节日在近代的演化,和近代文化、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化一样,呈现出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近代节日的演化与西学东渐紧密相连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开始的。可以说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巨变也因西方文化的侵入而发生根本的变化。也许西方的武力征服不能灭亡一个民族,但是其文化的渗透却能影响一个民族。近代以后,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并逐渐在各个层面影响中国,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精神信仰、风俗习惯等,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特别是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大、西方人在中国的增加,使西方的各种生活习俗不可避免地开始在中国流行,外国商品大量在中国倾销,促使中国节日饮品的西化,洋食品、洋酒、洋服在中国上层社会盛行。随着戊戌变法后人们思想的大解放,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尤其是仿效西方节日而创设的新的节日,加速了中国近代节日的巨变。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都深受西化的影响,中国近代节日的多样化与西学东渐密不可分。

2.近代节日演化的不平衡性

虽说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具体到近代节日的变化而言,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同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样,经历了由沿海扩散到内地的过程。沿海城市是开埠较早的地区,受外国的影响较深,因此对西方文化容易接受,诸如上海就是典型的受西方文化熏陶较深的城市,被西方探险家誉为“冒险家的乐园”、“东方的巴黎”。因此其近代化较早,近代化程度也较高,节日习俗受西方的影响也较深。而在内陆地区和农村,由于传统势力比较牢固,人们接触外界的东西很少,近代化程度较低,相应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较浅。近代节日的变化多集中于沿海地区或者大城市,而在广大的内陆地区较少受到影响,这就导致中国近代节日呈现出两面性,即西方节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一部分中国人的生活娱乐方式,但同时传统节日依然有很大的市场,两者并行,构成中国近代节日的特色。

3.传统节日日渐衰微,受外来节日影响的新的节日渐成中国节日的主流

中国传统节日的衰落和西方节日的强势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自鸦片战争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它的演变历程,它随着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同程度以及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深浅而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特别是民国成立以后,这种两极分化的态势已经渐趋明显,反封建的结果是传统文化受到了连累,而作为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也受到牵连,中国传统的一些礼仪被认为是封建的而受到冲击,诸如磕头拜年、拱手作揖、请安、互道吉祥等用语和仪式,被冠以封建而被废除,代之以鞠躬礼,后又发展为握手礼等。最能展示民间文化特色的庙会也被禁止,而代之以歌舞演出等。传统在一层层被剥离,当传统节日在人们的文化记忆中消失的时候,恐怕连同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在一步步的消失。当传统的文化记忆在人们的脑海中渐渐消失的时候,而外来的节日或许就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部分。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如果以近代化的视野来审视这个问题,破除封建给中国人带来的思想解放功不可没。西方节日的登陆给中国人精神生活带来了乐趣,这是毋庸讳言的,但同时也是在牺牲中国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带来的新气象,中国传统节日的消亡或者衰落,带给人们的是极大的遗憾。引进外来文化和保护传统文化是世界一体化过程中相矛盾且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或许对我们今天吸收外来文化和保护传统文化有一丝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