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有关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深入的思考

2013-01-07

当然,下层社会的历史之所以“下沉”,并非完全由于历史传统与研究范式上存在的问题.客观上讲,下层史在资料上存在着许多难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资料不足。如前所述,下层民众并不掌握主流话语权,他们的思想、行为难以完整地在历史文献上反映出来,纵有当时的学者文人抱着同情民众的态度,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或编成调查报告、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但都比较分散,需要下大力气去搜集、整理,这些都给研究工作造成了相当难度。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作为社会史主干的普通人,要么被遗忘,要么被视为鲁钝,是上等人手中的玩物”④。看来,有志于下层史研究的学人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意念与耐心,只有长期坚持下来,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因为“许多底层历史不会立即产生结果,但需要精心、费时和花费高昂的研究。它不像在河床里捡钻石,而更像是需要大量资金和高技术的现代钻石矿或金矿”⑤。

三 下移:下大力气挖掘下层史

——————————————

① 乔志强先生主编的《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对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研究相当全面,涉及到乡村婚姻、家庭、宗族、物质生活、消费、社会风俗、民间信仰等各个侧面,是迄今为止研究近代华北乡村社会史最为全面系统的成果。

② 剪伯赞:《史学理论》,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③ 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④ 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⑤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马俊亚、郭英剑译:《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第238页。

看来,下层史并非不可为,只是不易为。套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那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有的青年学者提出下层史是需要“打捞”的历史①,非常贴切。“打捞”沉人史海底部的历史,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与技巧,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下移,群策群力,共同将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推向深入。

首先,需要研究者将关注的焦点下移到普通民众身上。就历史人物研究而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已经成了高悬于口头的空洞口号,在这一口号下,大量的研究却集中在精英人物身上,翻开近代史研究论文索引,印人眼帘的人物研究多是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精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精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精英,以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为代表的统治精英。他们的思想、活动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都成为研究的重点,相形之下,民众的历史黯淡无光。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批学者将关注的焦点下移到普通民众身上.在下层历史研究中,社会史研究者承担着重要角色。社会史研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即通过普通人的经历和感受,而不是通过杰出活动家进行研究。在西方社会史学界,人们普遍地把社会史限定在对社会一般成员,而不是精英集团中的个人研究之上,人民大众及其日常生活的框架——家庭、生产品、社区生活、生与死——都必须加以研究。②

其次,在空间上,需要研究者将目光由都市转向乡村。诚然,都市社会并不是上层社会的代名词,乡村社会也不是下层社会的同义语,但是,近代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特征非常明显,都市主要作:为上流社会的聚集地,乡村则集中了更多的贫民和平民,都市经济更多地具有现代经济性质(近代工商业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相反,乡村经济则更多地属于传统经济(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将目光由都市转向乡村,多少具有由上层史转向下层史的意义。当然,城市史中同样具有下层史的领地,尤其是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急剧变动的时期,大量农民离村进入城市,他们大多汇入城市下层社会,成为苦力、帮工、手工业者、乞丐、娼妓等,有些甚至散落街头成为黑社会搜罗的对象,对这些群体及其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市井文化加以研究,也是下层史需要深化的领域。但是,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者大多在城市化的视野下,着重探讨近代城市的形成、地位、作用,分析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及商会等近代社团的形成,近年来,这种状况正在逐步改变,有些研究的触角已开始深入下层史,如王笛对成都街头文化、茶馆文化的研究等,就颇具开拓性,这也更加激励城市史研究者在探讨近代城市化进程时,多将关注的目的投向城市下层群体,毕竟下层史的研究需要学界的共同努力,依靠少数学者难竟其功。

经济史在下层史的研究中理应作出更大的贡献,正如罗素所言;“和其它各种更古老的历史学相形之下,它具有的优点乃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普通人身上,而不是集中在突出的个人身上。”③但是,经济史的优点似乎正在逐步削弱,在西方经济学的冲击之下,经济史学者转向以更宏观视野探讨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走向,而对普通老百姓的经济生活如生产、消费等微观层面注意不够。经济史研究者也受到现代化理论的影响,对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现代部分(如现代工商业)投注了较大的精力,而对传统部分(如农业、手工业等)的探讨则略显薄弱。因此,对于经济史研究者而言,如何兼顾宏观经济走向与微观经济实态、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结合,是经济史研究者目光下移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

① 苏全有:《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状况忧思录》,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网页,“研究生论坛”论文。

② 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页。

③ (英)岁素著,何兆武,肖巍,张文杰译:《论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