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究历史与文化之关系

2013-01-07

第二,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当以学会行动为指针。理解的目的是生存、是发展,理解的目标是有能力生存、有能力发展。所以,历史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尽管把理解他国的文化放在了重要位置,但如果不为学生的行动创造更为多样的条件和机会,只停留在说教上,其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第三,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以下内容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我们的主导意识: 平等、公平、公正的意识;和平多赢的意识;宽容、理性的意识; 环境保护的意识;尊重人类文化和人类生存基础的多样性的意识;民主和科学的意识,并据此培养学生反省、忏悔的精神;法治意识;有信用和讲信誉的意识。

然后,我们将在公正、文明、健全的社会体制方面,全面深化国际理解教育,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三、结语

我们正处在一个共存、共生的时代,共同的地域、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需要使地球上人类的命运形成了更为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共存、共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充实的世界认识,也意味着不能脱离国情。否则,共存、共生就有可能以失去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为代价。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世界,不会充满创新的魅力;一个缺少多样性的世界,也不会再生鲜活的生命。即使是仅站在本国的立场上,也应认识到:只有充实对世界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国情!

共存、共生的保障是什么?是和谐发展的理念。和谐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准则。科学、和谐的发展观,能够促进全球人类更理性地协调自己的行动,均衡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有效地解决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和平、发展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姜英敏.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及其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7-05-05(3).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J].教育学报,2006(5):36-44.

[5] 赵亚夫.中国大陆历史课程改革走向分析[G]//方骏.新世纪的历史教育.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139.

[6] 赵中建.“学会共存”:促进理解、尊重和宽容的教育新理念[J].教育科学论坛,2002(1):21-24.

[7] 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22-323.

[8] 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57.

?

威廉希尔app  历史学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