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三国两晋时期的江淮农田水利建设

2013-01-06

但是,曹魏兴修的这些水利工程,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当时由于战乱人口大减,土地荒芜,曹魏屯田兴水利,又只求见效快,数量大,因而耕种方法和水利工程很粗糙。所以到西晋时人口渐增,雨涝太多,曹魏陂塘因质量不好,决溢为灾,水患问题非常严重,史载三国两晋时期,江淮流域的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都经常受到洪水袭击,有时“浮漂屋室,杀人损秋稼”[4](P113)西晋咸宁四年,淮河流域又一次发生了大水灾,非但五谷不收,连人居住的地方都成了问题。于是杜预提出了置废排水的建议。并且指出了水涝原因、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诸欲修水田者,皆以火耕水耨为便,非不尔也,然此事施于新田草莱,与百姓居相绝离者耳。往者东南草创,人稀,故得火田之利。自顷户口日增,而陂眎岁决,良田变生蒲苇,人居沮泽之际,水陆失宜,放牧绝种,树木立枯,皆陂之害也。多则土薄水浅,潦不下润,故每有水雨,辄复横流,延及陆田。”[2](P258)在他看来水涝的原因是降雨太多,蓄水太多,陂堰质量不好,人口增多,以前的耕作方法落后等等,建议朝廷“其汉氏旧陂、旧眎及山谷私家小陂,皆当修缮以积水;其诸魏氏以来所造立,及诸因雨决溢,蒲苇、马肠陂之类,皆决沥之……其旧陂眎、沟渠,当有所补塞者,皆寻求微迹,一如汉时故事。”[2](P258)西晋王朝这次大范围、大规模、因时因地的水利布局调整与修浚,不仅提出了水利事业综合治理的理论,完善了淮河流域水利工程的合理布局,而且也为后世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解放后国家大规模治理淮河时,许多专家就曾对这一历史时期淮河流域水利工程的建设作过认真科学的分析。

三国两晋时期江淮流域水利建设主要是政治军事的需要,所以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多带有军事性质,采取军士屯田或军事组织的民众屯田,大多是直接为供应军队的粮饷而修的水利,虽开发工程的质量不如两汉和隋唐,但数量颇多,这些塘陂与湖泊相连,星罗棋布,滋润着江南块块良田,南方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而水稻生产的发展又必须依赖水利设施的完善,“衣则成人,水则成田”[5](P51)这条谚语比喻的正是稻田与水利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这一时期水利建设的成就对江南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这一历史时期成为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同时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田耕地的利用,江淮流域许多未开发的不毛之地,也因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得到了开发和利用,这是历史性的重大进步,不仅是江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有所提高,中国的经济区域进一步扩大,而且为后来南北的统一及经济中心南移创造了条件;再者,这一时期水利建设的兴废不仅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而且也为我们今天在这一地区水利建设中,借鉴历史经验,全面统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提供了积极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