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究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2013-01-06

世界近代化的历史表明,“后发”近代化国家在其开始启动近代化进程时,是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才促使“现代性”觉醒并在社会内部传播和渗透的。日本学者富水健一在论及非西方后发展社会出现近代化的条件时,曾提出了著名的“四个命题”,其中第一个命题即认为:“非两方后发展社会现代化的第一个条件,就足通过与本国文明完全异质的、作为外来文明的西方文明的输入,使脱离本国传统主义的精神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支持。……输入产生现代化的原动力——科学革命、市民革命、产业革命”,而摆脱传统主义。实际上就足:非西方国家要想实现近代化,除了输入有形的物质文明外,首先应实现世界观的转变。

确实如此,近代中国在早期近代化的启动之际、学习吸收西方文明之前,首先必须摒弃的就足传统的世界观,同时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科学而客观的估价,树立新的世界观,主动地加入世界新秩序。如此,中国才能真正地走出传统、迈向近代化。但回眸历史我们发现,近代中国迈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非常困难的,近代世界观的形成更不足一帆风顺。

中国近代化的延误,其制约因素固然及其复杂,但近代“前史”时期,统治阶层未能妥善处理好中西关系。导致近代世界观的形成滞后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16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中叶这300余年间,中国而对早已传人的世界地理知识充耳不闻,闻而不化,仍然陶醉于“天朝上国”的泥潭中。历经长期反复的认识,甚至是几代人的探索,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才对激变的近代世界形势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才开始接受新的近代世界观。但已错过了开启近代化的良机,延误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因此,研究探索中国早期近代化的成败原因,更应把目光投向近代“前史”时期,投向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前后,考察中国近代世界观的形成情况,实际上这是决定中国早期近代化成败最重要的深层原因之一。

威廉希尔app  历史学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