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诺门罕战役虽然在二战史中是一次名不见经传的小战役,但其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影响了二战的进程。对于欧洲战场来说,锻炼了苏联的机械化突防能力,为抵制德国的闪电战电奠定了基础,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亚洲太平洋战场来说,日本陆军受到极大打击,“北进计划受挫”开始谋求南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关键词】 张鼓峰事件 诺门罕之战 朱可夫 关东军
诺门罕之战的起因是满蒙边界问题。
1924年前,内蒙外蒙均属中国领土,外蒙属喀尔喀部落,内蒙属巴尔虎部落,双方边界的某些地段未划清。其中哈拉哈河以东15~20公里的诺门罕敖包划给了喀尔喀。外蒙独立后把诺门罕划入境内。1931年,日军侵华后,认为边境在哈拉哈河中心线。其根据是1920年代日军干涉苏维埃政权时在西伯利亚找到的一张苏军远东军事地图。
日本关东军是“皇军”精锐,野心勃勃,长期蓄谋入侵苏联。1937年,苏联国内“肃反”扩大,许多高级军官遭到清洗处决,苏军指挥机构陷于瘫痪,战斗力大为下降。日军跃跃欲试,向苏军挑衅。
1937年8月,驻朝鲜日军攻击苏军张鼓峰阵地,先胜后败。日军不仅未吸取教训,反而摩拳擦掌,准备向苏联进行更大的挑战。诺门罕边界问题便是日本关东军的一个借口,日本关东军妄图使事件进一步扩大,进而侵占外蒙古和苏联的西伯利亚。
日本关东军有一批青年军官,素来主张并策划侵略性的进攻方案,其中辻政信和石原菀尔出力最多。1939年4月,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大将签署《满苏国境纠纷处理纲要》,为日军放开手脚进行军事行动开了绿灯。
在不久之后发动了诺门罕之战,诺门罕之战一共进行了3次。
在第一次诺门罕之战中,由于苏联的肃反运动,大批军队指挥官被清洗,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苏联红军有两万多名中高级指挥遭清洗。苏联红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指挥系统瘫痪了一半。在苏联肃反运动的影响下,外蒙古也进行了大清洗。日本关东军通过各种情报,总结出苏盟军队中,有能力和经验的指挥官基本被清洗掉了,这样的军队不足为虑。为了报张鼓峰事件中的一箭之仇,日本关东军积极进行喧嚣,大肆鼓动,关东军的好斗情绪被挑逗起来,但一交战日本关东军就尝到了苏军的厉害,被苏联远东军密集的炮火打得丢盔卸甲,损失过半。日本关东军23师团小松原中将只得把丧事当喜事办,在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指引下,悄悄准备再战。
第二次诺门罕之战日本关东军动了老本,派小松原中将带领23师团和第7师团妄想报一箭之仇,并动用了当时日本仅有的一个坦克师第一师团。虽然日本经过大规模的准备,有备而来,但苏联却派来了一代名将——朱可夫。在这次战役中,朱可夫一举成名,为苏联击溃法西斯德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第二次的诺门罕之战中,日本遭到大败。日本关东军士兵虽然做战勇敢,但战术过于落后,装备质量差,如日军的传统战术就是步兵主力两侧包抄合围,坦克师团强攻,朱可夫领导的苏军,先是击溃了日军的步兵主力,然后用苏联的重型坦克来对付日本的轻型坦克,在这次战斗中,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密切配合,使苏联的机械化突防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打得日军坦克无指架之功和还手之力。从此之后,日本坦克再未出现在战场上。这次坦克战是世界战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坦克战,对苏日双方装甲兵建设及坦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失败。在这次战斗中,日本还运用了细菌武器,但苏军严禁饮用河水,而日军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很多日本士兵由于饥渴而饮河水,使上千日军感染而亡。第二次诺门罕之战日本关东军损失近万,坦克装甲车损失过半,于是在这次战斗之后,关东军想挽回面子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远程重炮部队,这也是日本关东军的最后家当。
在第三次诺门罕之战中,日本陆军首次长时期进行饱和炮击,由于日军严重缺乏武器弹药,再加上远程大炮质量差,从前线反映的效果来看,并不是很好。日军的炮击引来了苏军的大炮更为激烈的反击。炮战延续了3天,使日本重炮基本被毁,于是日本关东军又回到了日本步兵的“短突冲锋”,这是日俄战争的老套路。在这次战斗中,苏军不但能够长距离补充弹药,而且使用了阵地照明战术,使日军无处可藏,日军的几次夜袭都宣告失败,损失巨大。就连观战的德国武官,目睹了日军的这些疯狂举动,在给国内发回的电报中称:“日军的战术停留在一战初期的水平上。”
此后双方开始进行战略防御,都在准备进攻。为了达到出奇制胜的结果,朱可夫命令军队假装构筑工事,部队加强伪装,并利用各种音响器材,模拟飞机飞行,坦克发动的声音,做到兵不厌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苏军在总攻前,运用各种手段对日军阵地进行侦察,通过对日军火力配置、兵力部署等情况的侦查,苏军基本上摸清了日军的情况,之后苏军开始进行反攻,利用强大的炮火和密集的飞机轰炸,完成了对日军的分割包围,日本关东军疯狂的反击失败后,阵线全线崩溃,日本被迫与苏联签订了《诺门罕停战协定》,后又签定了《日苏中立条约》,诺门罕之战结束。
诺门罕之战虽然时间不长,战区不大,但做战激烈,双方都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诺门罕战役双方投入的做战兵力,苏军出动五万七千兵力,拥有五百一十五架飞机、五百四十二门火炮、四百九十八辆坦克、三百八十四辆装甲车。日军总兵力七万五千人,拥有三百三十架飞机、五百门火炮、一百八十二辆坦克。两相比较,日军兵力优于苏军;火炮数量双方相当,但日方具有能摧毁苏军任何工事的要塞炮;飞机数量苏军占优,但性能比之日机有所不如。日军的大劣势是地面装甲力量,武士道精神无补这一巨大差距但兵力的编成、结构和使用有差别。苏军侧重机械化部队,因此在坦克、装甲车辆,后勤运输上占优势。火炮数量双方大体相当,但苏军大口径炮数量占优,射程较日方远,弹药供应充足,每门大炮发射弹药相当于日军的3倍至4倍。步兵武器双方差距不大。单兵素质和战斗力大体相当,互有长短。最主要的是指挥人员,尤其是是高级指挥人员的差距明显。日本关东军统帅部在诺门罕战役策划时完全是旧式的作战和旧式的军事思想,而苏军则在残酷的内战中获得了极大的提高,采用了新的战术,为这次战争的胜利及以后苏德战争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麻省理工学院的洛仑兹教授曾说过:“亚州腹地的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或许几周后能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场风暴”。在政治军事领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可能微乎其微,但产生的“蝴蝶效应”却令人瞠目。诺门罕战役便是典型的一例,虽然是一场不起眼的战争,但却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政治意义上看,此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二战初期嚣张的侵略气焰,使日本被迫将“北进”侵苏的国策改为“南下”袭美。一贯骄狂的日军对苏军产生了心理障碍,日本基本死了与苏联再战之心,东京最终决定调转枪口袭击英美,不久日军便奇袭珍珠港,将隔岸观火的美国拖下了水,使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最终日本兵败亚太战场。苏联从而避免了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力量打击德国法西斯,在莫斯科战役中,苏、德双方当时拚得灯尽油枯,幸亏关键时刻苏联抽空了远东边境的二十个亚洲师调往欧洲,才给了德军致命一击,扭转了欧洲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形势,没有诺门罕之战,斯大林绝不敢冒此奇险。另外,诺门罕之战期间,正值我国抗战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此战使日军向关内增兵计划一时无法实现,有力支援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可以说,。诺门罕战争是二战历史上精彩的一页,谁也没料到亚洲腹地一场小小的边境战争,却为轴心国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
从军事角度上看,苏联通过此战检验了陆、空军的各种新装备,锻炼了“大清洗”后新提拔的年轻军官,也提升了曾一蹶不振的士气。特别是发掘了一代名将朱可夫,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储备好了帅才(朱可夫后来参与指挥了苏德战场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每每都能化险为夷,被誉为“苏德战场上的消防队员”,而朱可夫的成名之战就是诺门罕战争)。苏军还在此役中首次实施了空降作战,首次使用了“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的战术,首次采取了电子干扰战和心理战,后勤部门还创造了超远距离连续补给的世界奇迹。所有这一切都在后来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得以广泛采用,给德国法西斯以沉重打击,为最终击败法西斯德国以及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迅速剿灭日本关东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诺门罕之战在二战史上特别是在二战早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更多内容请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