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慈禧的不得已

2012-07-30

1.恭亲王对光绪帝的劝阻: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记》: 恭王屡谏, 谓祖宗之法不可变. 言下之意, 维新派的人认为恭亲王是戊戌变法的阻碍者. 但是我们要知道, 不要说恭亲王, 当时就是慈禧要进行戊戌变法, 进行改革, 那些守旧的大臣有多少人会去反对. 而恭亲王一直是洋务派的领头人, 他甚至比魏源林则徐一样的人还要更早开眼看世界. 恭亲王是曾劝阻光绪帝不要和康有为变法, 但这不代表他不支持改革. 恭亲王在弥留之际对光绪帝说:“变法当慎重, 不可轻信小人言.” [11] 不必说恭亲王识人之明, 他对康有为等人的戊戌变法早已看出不妥之处, 奈何心有余力不足. 有人说恭亲王是保守派为了阻止维新变法才对光绪说的那番话, 他已经是一个要死的人,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阻止变法已经对他没有任何意义了. 而且光绪对恭亲王是很倚重的, 假若恭亲王在百日维新开始后七八十天没有去世, 笔者认为百日维新不会被搞成那样的局面. 再说, 恭亲王其实是很希望变法的, 但是为什么不支持康有为的变法呢? 恐怕恭亲王看出康有为不是仅仅为了国富民强, 想让自己大权在握才是真正目的.

2.康有为对光绪帝的利用

恭亲王看出康有为有个人目的并不是主观的猜想, 康有为是怎么样一个人, 笔者作出以下的分析:根据《慈禧外纪》[12], 康有为等人不断劝说光绪帝杀掉慈禧, 说慈禧就是国家腐朽堕落、毫无生气的主要原因. 光绪帝应该把她监禁起来, 然后列举太后罪行. 然后禁止她再度染指国事. 康有为从一开始就竭尽全力设法让皇帝对太后产生偏见, 告诉太后对改革的同情纯粹是一种伪装, 光绪帝迅速地被康有为影响, 以至于光绪帝后来的谕旨都是康有为的协助下颁布的. 其中, 翁同龢并不是慈禧太后罢黜的, 而是光绪皇帝罢黜的, 笔者认为这里面应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康有为怂恿的. 恐怕很难说康有为没有个人私利的动机、没有想通过影响光绪从而操控朝廷大权. 光绪的感情用事和优柔寡断, 被康有为用来服务自己. 考虑到以上一点, 那么他对太后和荣禄的诋毁目的就很明显了——那就是他清楚地认清楚一个事实: 只要慈禧依然大权在握, 他的野心就不可能实现并且他的位子也将不保. 综上所述, 康有为说实话与当初的肃顺等人没什么大区别!

3.慈禧对光绪帝能力的看法

在整个戊戌变法中, 光绪没有听信恭亲王的劝阻而被康有为利用, 没有自己的主见也缺乏政治的决策能力.《慈禧外纪》[13]记载: 他的维新, 计划要统统废掉, 这些计划, 起初是他所鼓励的, 但她做梦也没想到, 他昏昧糊涂、自以为是, 竟然导致他把事情高的如此荒唐. (他指的是光绪, 她指的是慈禧)《叶赫那拉·根正》[14]一书记载:桂祥说光绪这个人有点一根筋, 十分单纯, 对什么事情都不精通, 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变法、什么叫改革. 而且脑子不灵活、心胸狭窄. 康有为等人不断的教唆和挑拨光绪与慈禧的关系, 然后随着戊戌变法的开始, 慈禧与光绪的个人矛盾逐渐演化为政治矛盾. 当时, 慈禧的心情非常不好受, 于是又一次在仁寿殿, 当着百官的面就哭了起来, 边哭边说:“没想到啊! 你出来没吃过我的奶, 我对你比亲儿子还亲, 这些大伙都看着呢! 俗话说燕雀反哺, 今天我把你这个小雀雏哺大了, 可你反过来要啄我的眼.”慈禧这里权利还没完全放手呢, 康有为那边就想杀她了. 对于正常人来说,都会更加紧紧的握住手中的权力.

综上三点,所以说对于慈禧不归政于同治和光绪的问题是有其中缘由的, 完全把权力交给没有政治能力的同治或光绪那是对国家的不负责, 就算是慈禧贪恋权力, 那些自以为能救大清国男人们对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她具有很多缺点, 如嗜权如命、胸怀狭窄、生活奢侈等,引用《龙夫人》评价慈禧的一句话就是“在一个女人被当作痰盂对待的国度里,她只是极力想保持自己位置而已”。

参考文献:

[1] 《军机处上谕档》[M],《清代档案史料丛编》.

[2]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M].

[3]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咸丰十年六月十一日[M].

[4] 吴庆坻.《蕉廊录》[M].

[5]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一日[M].

[6] 章士钊.《热河密札疏证补》[M],《文史》第2辑.

[7] 薛福成.《庸庵笔记》[M].

[8]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六日[M].

[9] 陈冷太, 陈贻先 译.《慈禧外纪》[M],37页.

[10] 陈冷太, 陈贻先 译.《慈禧外纪》[M],26页.

[11] 胡思敬,《戊戌履霜录》[M],卷一“政变月纪”.

[12] 陈冷太, 陈贻先 译.《慈禧外纪》[M],第十三章 “百日维新”.

[13] 秦传安,虞丽琦 译.《慈禧外纪》[M],143页.

[14] 叶赫那拉·根正.《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M]

更多内容请进入:

威廉希尔app 论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