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2-18
(6)联合战备和后勤加强联合作战和诸兵种合成作战战备和后勤的能力,包括先进的仿真和训练系统,操作和维修方便且全寿命费用低的作战系统,机动性好且能长久使用的支持系统,能近实时地了解人员、部队、装备以及处于储存、生产、运输中或已在战区内的供应品的情况,并视情行事的能力。
(7)联合反布雷能对地(水)雷有效地进行快速监视、侦察、探测并使之失效,使远征部队(包括海上、两栖和地面部队)强行进入预定地区的能力。
(8)电子战能在允许部署和动用美国和盟国作战系统的整个作战区域和期间,破坏或削弱敌方防线的能力,包括欺骗、干扰或破坏敌人的监视、指挥、控制系统和综合防空网络及武器的能力。还包括判明敌系统跟踪与交战意图的能力。
(9)生、化战防御和防护定点和远距离探测生、化战剂,并及时判定和传递威胁信息与及时有效地实施战场防护的能力。
(10)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能对敌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生产能力及战场上待发射和已发射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进行准确探测和估计,以便及时对敌实施反击,对敌方加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贮存设施和生产设施进行打击的能力。
《战略》指出,美国国防部学技术计划必须发明、发展和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美国军事领导人所要求的这些新的作战能力。
在经济方面,美国的国防经费逐年减少,这对国防部实施国防现代化计划带来了困难。如果科学技术计划不考虑武器系统的研制、采购和全寿命费用,国防部的采办就不能满足作战人员的需求。因此,《战略》要求,国防部所有的科学技术计划应着重考虑经济可承受性问题,要把降低费用视为与系统性能和新的作战能力同样重要的目标。
在科技发展方面,由于社会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民用需求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一些商用技术的先进性和效率已超过军用技术。许多国防高技术也已在商业上和国际上开发出来或正在开发中。这种形势对美军装备的技术优势提出了挑战,军方必须抢先把新开发的技术转化为作战能力,才能保持军事优势。所以,《战略》指出,国防部要加快技术转化为作战能力的速度,在减少的预算内以技术革命规定的高速度为部队装备新系统。同时,民用科技的发展也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提供了机遇,国防部门不仅可以利用民用工业的技术创新来促进国防现代化,利用民用市场的规模经济来降低武器系统的成本,还可以把军用技术转化为民用技术,或开发两用技术,以满足日益提高的民用需求,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战略总设想
针对新的威胁、挑战、需求和机遇,美国国防部提出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总设想是:开发优质技术,适时地使之转化为经济可承受的、决定性的军事能力。即在保持军事技术优势的前提下,采用新的方式追求技术,以更经济的价格获得具有先进性能的武器系统。确定的方式包括:在有利的情况下,利用民用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民用市场规模经济,降低武器系统的成本;发展能降低武器系统采办、使用或维护费用的技术。
战略投资重点
战备和现代化的需求很多,但国防部科学技术计划的投资必须突出重点。《战略》要求:国防科学技术计划必须满足联合作战人员的明确需求,必须维持一项基础广泛的计划,必须研究和发展今后国防上可能需要的一切有关科学和技术,必须拿出有限的预算开展远期研究工作,以保证在任何时候都有多种成熟技术可资利用和应用。在决定需要发展的具体技术项目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可承受性国防科学技术计划中的项目必须着眼于提高某种能力的有效性,并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还要通过有计划的改进逐步提高性能。因为一个系统的全寿命费用的80%通常在概念确定和初步设计阶段就确定了,所以经济可承受性是技术开发和设计的一个关键指标。对于多数系统来说,其使用、维护和改进费用要高于采购费用,所以在技术开发和演示验证阶段就考虑全寿命费用,不能等到产品研制时才考虑。国防研究与工程署署长已委任一个经济可承受性特别工作组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并已提出一些用于衡量科学技术计划的经济可承受性的准则。有些具体的计划项目已被定为“经济可承受的计划项目”,各军种都在增加这类项目。
(2)两用性计划中的项目应尽可能地采用商业惯例、工艺流程和产品,开发军品和民品共同的基础技术,促进军用和民用工业的结合,建立共同的工业基础。因为,一方面由于国防预算连年紧缩,除了某些特定的领域之外,美国防部已无法维持一个专用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对今后作战至关重要的许多技术已在国内外民用领域得到开发,并逐步成熟。因此,国防部今后如果要研制、部署和维护优良的武器装备,就必须更多地依赖生产民用产品的同一个工业基础。特殊的军事装备应在柔(5)确保质量精简和调整国防科研机构,保持军事技术核心能力,鼓励创新,提高人员素质和设备质量,加强国防科学技术协调计划,监视并参加国际科研合作。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军事论文2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详情请点击军事。
标签:军事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