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从就业导向看职业教育发展初探

2013-04-15

在课程结构上,“宽基础,活模块”模式符合当前就业导向的要求,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该模式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再依据学生个体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明确,有利于职业学校以主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的建设,有利于通过调整相应的模块,使毕业生更贴近需求,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做到了“产销对路”。

3.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当前,我国职业学校在布局上、管理上很不合理,存在着部门分割、行业分割以及行业与地方之间的分割,各地区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主要表现为:职高、技校、中专之间专业重复,软硬件资源不能共享融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且非常严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而投资成本高、建设和回报周期长的专业很少开设,造成急需专业人才的缺乏甚至断层;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发挥整体规模优势;每逢招生季节,火拼撕杀、相互拆台,搞不正当竞争。这些问题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将教育领域中分散的职业学校以集团形式有机地组合起来,并可跨地区跨行业吸引、吸收企业的参与或赞助,形成“强强联手,以强扶弱”,通过统一管理、宏观调控来整合内部资源,运用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按市场需求办学,从而为学校、行业和企业构筑了一个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平台。职业教育集团的规模优势、先进经验、管理模式、教育理念、品牌效应,有利于吸引和加大教育投资,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包括师资力量);有利于调整专业布局和课程结构,推进职业学校的学分制改革;有利于校企合作,开展定单式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就业导向,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的长效机制,最终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影响力。这有点类似于当今欧盟国家之间的减少壁垒、加强合作交流的做法。

上海市在整合职业学校方面树立了典范。2003年底完成的“上海市百所职校重点建设工程”,统筹优化中专、职高、技校和成人中专四类学校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订单”培养和“企业冠名班”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实现了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彻底改变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格局和面貌,大大提升了上海中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竞争力。上海电机高等专科学校主动构筑“覆盖上海各大行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的经验也值得职业学校学习和借鉴。

4.强化就业指导教育、增强学生服务意识

(1)大力开展就业指导训练

职校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社会、对职业、对自己都不甚了解,在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就业岗位时难免会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犹豫性,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应从长计议,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首先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专门就业指导机构,负责就业推荐、指导训练、政策咨询、以及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沟通等,像对待教学工作一样,层层抓起、层层落实。

其次,要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贯穿于三年学业的始终。一年级从抓新生入学教育入手,帮助学生认识专业特点,分析就业形势和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重点培养职业意识,使学生从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二年级则在职业价值观、求职技巧等方面进行引导,以培养和发展与学生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探讨实现职业理想的方法和途径。三年级尤其是接近毕业时,不妨请专家、往届优秀毕业生作主题讲座,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经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消除胆怯和气馁心理、增强就业信心和主动性。

第三,让学生提前感受竞争和就业压力。通过与企业协作建立实验、实习基地的方式,定期把学生的学习场所转移到企业,让学生在“真刀实枪”的演练过程中,兼任管理员或工人并进行考核,提前感受市场经济下激烈的竞争,提前体会就业的压力。这也是构建中国式“准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