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对策

2013-04-15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应通过结合“三个代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的高校内、外部德育心理环境.建设优质校因文化。以及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影响日益剧烈,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的潮起潮落也多少反映在高等学校这个大舞台,而作为敏感群体的大学生将会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动态如何,以及价值取向怎样,将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千秋大业。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关注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加以正确引导,与时俱进,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探源

总体而论,当代大学生思想倾向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富有爱国之心,胸怀报国之志,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表关切,并且充满必胜的信心;他们热爱生活,朝气蓬勃,积极开展和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他们刻苦用功,努力学习本领,为将来能够实现报国之志打下必要的基础;他们时刻牢记江泽民同志对当代大学生殷切希望,并积极地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一群思想敏锐、实事求是,而又朝气勃勃的社会群体,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当代优秀大学生的风采。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们也应看到,一部分大学生道德思想观念消极,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产生原因相当复杂,既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又有腐朽、丑恶现象的卷土重来和拜金主义的泛滥;另外我们一度只重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或者说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某个或几个方面等等。笔者归纳其中表现,大致分类如下:第一,政治思想观念冷漠。他们认为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与己关系不大,因而不关心时事政治,很少阅览报纸或收看电视新闻。比如近期,有些大学生宁愿去收看他们所喜爱的体育节目,而对举国上下备受关注的“十六大”的及时报道却视而不见。由于市场经济影响,一味重利轻义,过度追究个人实惠,但他们也往往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并且重视时间和效率。第二,大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反差。这反映在他们很容易从个人情感、主观利益角度看问题。如个人利益至上,追求等额或高额回报,而奉献意识相对淡漠,因此常出现文过饰非,彰显自我,即有意掩饰伤疤,不讲缺点,或只讲或突出或夸大个人成绩,究其产生原因不外功利性、自尊心等。第三,集体观念让位于“自我观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信奉个人奋斗出成果,以致不关心集体公益活动或无视集体,使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道德价值观念的扭曲,削弱了集体观念的神圣性。第四,心理健康令人担忧。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兴起,政治、文化、思想、意识等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以及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如心理承受能力相当脆弱,有的产生心理移位、心理扭曲,甚或心理变态等,因此而迁怒于他人和社会,从而滋生危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对策

1.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是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并结合实际问题,使大学生能够切实地领会并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其他各种活动中努力进行实践。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高校各级行政班子要从“育好人”,“怎样育好人”这个战略的高度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开展德育工作。首先,在教育过程中,要极力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动态,了解世界风云走势,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从而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其次,要批判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结合中国国情对比社、资两种社会制度,充分阐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坚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社会主义的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更要对当代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另外,理想信念教育,要富于生活性。即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当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的教育,从根本上克服以自我为中心、重利轻义或见利忘义等不良思想倾向。

2.营造良好的高校内、外部德育心理环境。

心理教育与德育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因为心理教育本身就具有教育性,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即心理教育具有德育功能,同时德育也是对人的心理教育,是人的灵魂的升华。因此,德育的不断发展需要心理教育的“助力剂”的作用。

能够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环境因素,就是心理环境。高校的内部德育心理环境是指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的要素,包括学校的优良传统、人际关系、舆论、规范、活动等;而外部德育心理环境是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运行模式及现状或社会动态、历史沿革、风俗习惯等对大学生所发生的作用。它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的系统工程。高校德育的工作就是要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内、外部德育心理环境,即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积极因素使内、外部德育心理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合力,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3.建设优质校园文化,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学校要大力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即包括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的建设。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另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由于大学生基本上是以学校生活为大舞台展示各自的人生风貌。因此,校园舆论的导向、文化风气的好坏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优质的校园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和谐、团结的氛围,从而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有效地认识自我,充分地进行自我教育。如通过各种活动,包括开展演讲、辩论、知识竞赛、学术活动、文学、艺术、体育,以及其它各种社团活动,大学生能够充分发现和发挥各自的才华或者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另外,大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相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组织观念。又如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信息网络等,宣传社会风尚、主流文化、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以及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有关情况等。既能使大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又有力地促进了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建立优质的校园文化,可以有效地克服大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金钱为中心”等腐朽的狭隘的思想观念的侵蚀。

4.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交相辉映。

学科的过度分化,导致了学科间“隔行如隔山”。因为专业化的科学教育忽视人文素养、价值伦理教育,而人文教育以营造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氛围为目的,强调人类的终极关怀。

如果没有人文教育的滋润,培养出来的人就有可能是工具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具有生物意义上的人,当代大学生也就很难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缺乏对祖国命运前途的关怀。相反,却很有可能走上唯科技论的歧途,甚至误入迷途,其后果是无法想象的。也就是人文教育规定着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准则或者说灵魂的前进方向。因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应融合。

总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所以探讨他们这一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取向的成因、表现以及对策,就是为了使我们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富于成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威廉希尔app  > 论文 > 人文社科 > 教育 >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