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将3S中心教学模式运用到高职英语教学中

2013-04-12

2.3从师生关系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师生模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关爱的。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应该是相互交流、合作的。

2.4从教育过程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勇于展示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参与。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所需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这种转化与结合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实现,所以要采取各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责任从教师换到学习者身上。英国语言学家M.West曾断言:“语言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因此,想要学生掌握英语,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外语学习的关键在于主体“学生”,而非客体“教师、教材”。

3.以主题为中心

以主题为中心就是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都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即从不同侧面围绕一个学生感兴趣并能引起思考的共同主题或话题展开学习,在这一主题下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有机地组合起来,以听和阅读为中心结合讨论、辩论、演讲、小短剧、写作文等各种语言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兴趣。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学习和掌握语言是为了获取信息,课堂教学以单元主题为中心,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围绕一个主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语言学习,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许国璋先生曾指出“不要总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取知识,在吸取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而以主题为中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把内容置于了语言教学的首位,使原来的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知识的学习、主题内容的学习和信息的获取。

综上所述,3s中心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所强调的“学生发展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换言之,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关心着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以及兴趣、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全面加以关注。它注意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去考虑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高的奇合数是9,15,21,27,33…..3+6n,即从9开始,每隔6就出现一个含3因子的奇合数。因为奇数占自然数的一半,所以含3的奇合数占奇数总数的1/3。占自然数总数的1/6。以此类推,含5的奇合数是5+10n,从15开始.即每隔10出现一个。因此含5的奇合数占全部奇数的2/11。但是含5的奇合数有一部份与含3的奇合数重复,即15,45,75,105….即每隔两个就有一个重复,那么与前不重复的含5奇合数只有全部奇数的1,11。以此数类推,含7的奇合数是7+14N;从21起,每隔14出现一个,同样也有与含3的重复,又有与含5的重复.因此设与前不重复的含7的奇合数总数为全部奇数的1/a。以此类推,含7,含11,含13…..含任意素数的奇合数分别为:7+14n,l1+22n.13+26n…s+2sn.并且都是每隔2个数都有一个与含3的奇合数重复.每隔5个有一个与5重复’每隔7有一个与7重复…..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奇合数占奇数总量的比例为(1/3)+(1/11)+(1/a)+……大于0.5。奇数总量去掉奇合数的总量余下的都是素数,这里即使素数是无限的.限无奇合数总量也大于限无素数总量,限无合数总量更远大于限无素数总量。可想见哥德巴赫猜想可能能成立。因为对于“自然数列楼梯链圈”.虽然合数不在同一边数列,素数仍然无法填满这些“空洞”,上下两列的这种对偶报废,永无止息,成了可能认为哥猜不成立的一种解读。其次,填不满原理不能说明“空洞数”分布的规律。所谓“填不满原理已经证明在后区间必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素数”说明,对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并不管用。因为即使“自然数列楼梯链圈”在上数列首项前加个空洞数根本不怕孪生素数的分割,也不怕“空洞”必然有限.例如98这个偶数构成的“自然数列楼梯链圈”中,上列的孪生素数:3,5;5,7;11,13;被下列的95(3+95)、93(5+93)、91(7+91)、87(11+87)、85(13+85)报废;又如下列的孪生素数:71,73,则就被上列的27(27+71)、25(25+73)报废。后区间必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素数,但大不过前区间空洞数的总和,这是必然的。

总之,希尔伯特方案的基础是形式系统方法,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揭示了这种形式系统的局限性,已有的理论与方法都具有局限性。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已突破了人们对数学理论的传统理解,把对数学真理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人类认识籍助于此得以发展,也才一步步向全域性空间认识逼近。并且这种思想不断被延伸到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人类在认识和智力跋涉的艰难旅途上已走向远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威廉希尔app  > 论文 > 人文社科 > 教育 >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