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幼儿教师的培养应重视公民意识的提高

2013-04-10

【摘要】: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公民意识;实践

论文摘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公民教育有较强的现实性意义,但是当前公民意识教育在幼儿教师的培养中却受到冷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公民意识不容乐观。学校应该引起重视,进一步加大公民意识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环境创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一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幼儿教师的素质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他们的公民意识如何,关系到幼儿的公民素质状况,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公民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性意义。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却忽视了这一方面,为此应该引起关注。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阐述。

一、公民与公民意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公民的含义

“公民”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属于城邦的人”。《辞海》指出:“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并不是具有一定年龄的自然意义上的社会成员,公民是一种社会政治生活的实践人格,这就意味着公民只有在做公民的实践中成为公民,同时公民经过公民素质的教育提升才能是公民。”川我们进行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取得本国国籍并根据本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

2.公民意识的含义

“公民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公民意识有着丰富的内涵,其要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民主意识。公民应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树立起“人民主权”的意识,从而培养公民的主人翁责任感,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活动。(2)法制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在国家建设进程中需要公民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利用法律调节机制去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处理对外关系等等。(3)权利义务意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任何人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既平等地享有权利,又平等地履行义务。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4)责任意识。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责任意识就是要求对人民、对我们的社会要有一种强烈的感情。(5)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准则,它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6)全球意识。全球意识超越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是一种对全世界、全人类的关心。主要有关心地球、国家平等、友爱合作的国际态度以及相互理解、相互依存、求同存异的国际意识教育的培养。正如法国作家孔巴兹所言:“未来的学校应该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在这六种意识中,其核心内容就是权利和义务意识。

二、幼儿教师的培养:公民意识教育受到冷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都提出了要加强公民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公民人格。《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阐述了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针原则和方法。再查阅其他的一些文献,我们看到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不仅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面向21世纪共同关心的课题。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关注这一点呢?

我们先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因为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落脚点,其定位是专业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和评价以及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性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了解,当前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系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保教工作、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通常包括三大类: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通识类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适应学前教育应具备的宽泛的文化基础,构建文化底蕴。主要有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师口语、写字等课程。专业类课程分为教育类专业课程和艺术类专业课程两部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概论、学前课程论、学前游戏论、学前教育科研、钢琴、舞蹈、视唱练耳等等,目的是获得幼儿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艺术素质。教育实践类课程有教育见习、实习、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军训、社会实践等,目的是获得实践性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课堂讲授进行渗透,公民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其中本科教材内容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与邓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等)。由于这些课是公共课程,主要以合堂的形式讲授,因此教师讲解时很少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来讲解,忽视了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社会成员的引导。另外,因为是合堂,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特别是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获得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一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社会实践、校园内开展的各项活动也都紧紧围绕此开展,却很少有人关注公民素质的培养,甚至对其忽略不计。尽管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成熟的生活技能,在学校里,也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技能(尽管有时是消极性的),但是,这并不一定说他们必定在履行公民的角色,承担着公民的职责,进行着公民的实践。所以,“在面向21世纪的过程中,大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应是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

三、现实生活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公民意识不容乐观

1997年11月,李慎之先生在《改革》杂志座谈会上指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这句话是对我国公民意识现状的经典概括。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就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思维敏锐,情感丰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关注社会发展,也具备一定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等,但是我们又不可否定从总体上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公民意识不强甚至还很淡薄,高职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