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高校师资管理中的教师激励

2013-04-08

【摘要】: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师资管理;激励理论;激励原则

论文摘要:在高等学校师资管理中,激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遵循激励原则、探索激励规律、运用激励方法、科学合理地实施激励,不仅是高等学校师资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重点所在。

在高等学校师资管理中,激励作为对教师行为的一种信息反馈,具有鞭策、鼓励和导向作用,是师资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激励就是给予物质奖励,或者说几句表扬的话,没有去探索激励的规律。如何遵循教师激励的原则,使激励成为师资管理的行为和方式之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的效应,是高校师资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教师激励的涵义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在需要或外部刺激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积极性通常指工作的努力程度,是主观能动性在工作行为上的体现。激励的目的在于使外界所施加的吸引力或推动力,激发成自身的推动力,即把外来的刺激内化为自觉行为的健康刺激,发挥个体潜在的积极性和潜在的能力,不断激励人们内在的进取心和责任感,使他们才有所施,力有所用,劳有所得,功有所奖,从而把组织目标转变为个人目标。教师激励就是运用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师职业特点,通过对教师的需要、愿望、动机等心理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寻求激发和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策略、途径和方式。

二、教师激励的心理依据

因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人的目的行为都是出于某种需要的追求。所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未满足的需要是产生激励的起点,从而导致某种行为。行为的结果可能使需要得到满足,由此产生对新的需要的追求,也可能遭受挫折,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由此而产生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行为。这种激励过程可以用以下模式加以描述(见图1):

由图1所示流程可以看出,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而动机由需要而产生。由此可见,正确运用人的需要,可以起到有效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作用,这就是教师激励的心理依据。

三、教师激励的前提

由于激励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因此,在高等学校师资管理中,对教师实施激励,首先就要把握准广大教师的需要。

(一)掌握人类需要的共性

一般来说,人的需要包括三个层次,即与人的基本属性相应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

1.自然需要。它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人是生物的有机体,为了维持其种族的延续与自身的存在,对食物、衣服、婚配、育幼等产生需要,这是一种生理需要。

2.社会需要。它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即人不仅是生物的有机体,同时也是社会的成员,因此,除了生理需要之外,还有社会交往、社会归属、社会活动,以及友谊、尊重、荣誉等需要,它们是在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超越生理需要的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