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析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创新

2013-04-07

【摘要】: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激励;全面;个性化

论文摘要:激励政策是教师政策的核心,是为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激励政策的成败,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国家教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一点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更为重要,但当前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存在许多误区,必须进行改革,建立起一套既覆盖全面又注重个性的新的激励机制。本文论述了如何以德勤人才全面激励模型、权变理论以及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既覆盖全面又注重个性的新的激励机制。

管理学认为:激励就是通过影响员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在企业经营中的行为。其实质是激发员工行为的动力,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但综观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的激励机制,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们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必须对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以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来带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发展与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统一。

一、当前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学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教师激励机制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少教育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了运用“以人为本”理念进行管理的重要性,重视各种激励手段的运用。绝大多数学校实行了比较科学有效的激励办法和措施。这些激励办法和措施在教师管理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认真分析当前的教师激励机制,还存在一些操作上的误区。

(一)重视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

目前,不少学校管理者没有深人地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认为教师是单纯的“经济人”,其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因而只要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就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教师们虽然物质需求的满足度比以前提高了,但对现状并没有感到满意。学校管理者只注重物质刺激,忽视了教师的情感需求,不与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激励背离了初衷。因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仍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评价办法欠妥.偏离激励指向

一些学校管理者忽视教师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无法简单量化这一特殊性,简单套用企业的量化管理办法,对教师的劳动进行量化评比,导致评比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没有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教学绩效,挫伤了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价值,最终偏离了预设的激励指向。

(三)夸大“官位”作用,激励目标失当

在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正是受这种“官本位”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一些学校领导及教师片面地认为“人才就要当官,当官才算人才,把职务晋升当成是最大激励。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一些教师不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而是挖空心思想谋取个一官半职。而一些长期潜心学问,无意于追逐名利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最终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四)“一刀切”,忽视城乡之间的差别

根据四川乐山学院教育系相关数据研究,农村教师普遍认为其第一、第二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得不到基本满足,在拥有适当社会地位的需要方面满足水平较低。但在城市教师中第一、第二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只是水平较低,等等。而根据吴志宏教授研究,市区与郊县的中学教师在各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水平不同,而且还呈现出随着年龄、性别、学历、所教科目的不同,各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水平也不同的特点。然而,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却忽视了这种差别,实行城乡统一的激励机制。

二、建立新的既覆盖全面又注重个性的激励机制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已经无法适应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建立起一套既覆盖全面又注重个性的新的激励机制。建立新的既覆盖全面又注重个性的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是德勤人才全面激励模型、权变理论以及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