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

2013-04-03

(四)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儿童的学习既然是为了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理性,就应该通过教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理智训练。特别是在学习古典名著时,更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阅读和讨论,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名著的内容,并认定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作为自己的榜样,像他们那样去思考。在教育方法上:反对灌输,反对填鸭式的教育;发挥家长作用,督促、鼓励孩子多做家庭作业;严格要求,“沉思”的学习方法,教室有修道院气氛等等。永恒主义者关于教学方法方面的主张中,最有特色的是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和读书。

永恒主义坚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真正才能和培养更高尚的兴趣—文学的、艺术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永恒主义者认为: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要求自我训练,而没有持久不断的外来训练,自我训练也是不能实现的。

二、永恒主义教育荟本主张的现代启示

永恒主义把人的发展、塑造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古典名著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力图让人们掌握那些控制世界不变的真理,成为不仅能够适应世界,还能够创造世界的人。虽然他们所谓的“人们共同的本性”、“永恒的人性”有抽象、荒谬之嫌,所强调的古典人文教育也有疏远社会的倾向,但是,他们把人做为教育永远的中心这一思想却有永恒的价值,尤其是对认识我们今天的教育有许多启示。

(一)永恒教育本质的启示

教育是一种自觉地、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永恒主义者在批判实用主义时,指责该教育思想只注重眼前得失和学生对现实的一味适应,而忽视了教育对人类宝贵精神遗产进行传递的使命。

今天,我们的教育同样面临着如何解决好继承传统文化和创建新的精神文明的时代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转型带来的动荡和困惑,给人们往日养成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剧烈的冲击和震颇。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觅待树立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来支撑构建新的伦理框架,以防止人们因不适应而带来的道德沦丧,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永恒主义看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它是推动该民族不断进步和创建新文明的精神基石。当我们在强调教育的现代化,加速自然科学知识、新科技信息向教育融人和渗透的同时,切不能忘记我们的人文精神,即所谓永恒理性。目前,社会上产生了种种不良现象,从中可以看出教育在这方面的无力。教育是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一定要发挥它的功能,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树立他们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培养民族的人文精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永恒主义者所宣扬的永恒理性极端化所步入的误区,给了我们一个不能坚持教育中的辩证法的前车之鉴。

(二)永恒教育目的的启示

杜威说:“学校各种形式的实际活动的目的,主要的不是在于它们的本身,或者在厨工、缝纫工、木工和泥水工的专门技能,而是在于它们在社会方面能与外部生活相联系。”杜威认为,教育的社会目的就是学校要培养出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归宿点,对此,永恒主义教育者并不苟同杜威的看法。永恒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那些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的特征,即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把人培养成人。永恒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而是去发现和发掘人的“理性能力”,在此基础上去培养和造就改造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要培养出能改造现存世界的人,也即是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能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他们认为,一个人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能以不变应万变,进而控制环境,使环境变得更加人性化。

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着眼于“经济人”的培养,而忽视或者根本不注意人的道德与审美等方面的发展,那么,培养出来的“经济人”势必会与市场经济的需要相背离。他们不仅难以成为市场经济的积极的建设者,反而极有可能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破坏者。事实已经为此做了很好的说明。

(三)永恒课程的启示

永恒主义教育认为知识是真理,而真理是永恒的,即“知识是永恒真理”。永恒真理体现在“永恒课程”之中。他们认为学习那些永恒的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族的传统并理解“生活的意义”。学生可以培养理性和寻求养成独立思考的源泉,正如阿兰所言:“伟大的诗篇能抓住一切人,最粗野的家伙需要最伟大的诗篇。”永恒主义者一再指出古典语言和古代名著在学校教育中的削弱和消失,是一场文化的灾难,这势必影响到国民精神的塑造。他们推崇名人或伟人的作品,尤其是经历多个世纪的古典作品。永恒主义呼唤古典文明的回归,对现代日益复杂纷繁的知识起到一种整体的矫正和辅助作用。但永恒主义再三标榜永恒知识最有价值,俨然一副传统文化卫道士的面孔,其忠心可谓昭然人目。然而永恒主义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使知识文化凝固化和静止化,而忽视了教育选择性和批判性功能的发挥,这难免使它走进让古代人文知识排挤现代化的新信息、新科技而导致教育内容保守落后的死胡同。

长期以来,我国过分强调阶级因素和政治因素,口头上喊对传统文化要批判性地继承,而实际上则往往只有批判而无继承,甚至连那些文化的精华也给抛弃了,这种影响至今尚存。后来的改革开放,又过分强调革新,潜意识里又使传统文化成了现代化的阻碍因素。今天,社会上的种种丑恶和学生人格缺陷令教育者反思。对待传统文化,已经不是要不要继承的问题了,而是应该如何继承的问题,以便为构筑新文明服务的问题。释们中华民族向来以礼仪著称于世,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为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挖掘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思想,赋予其新意,加以改造和利用,以此来推动当今文明的建设和创建。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威廉希尔app  > 论文 > 人文社科 > 教育 >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