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教学管理中忌体罚,更忌“心罚”

2013-04-02

【摘要】: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对学生施行“体罚是众人皆知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有明确的规定。然而,不能对学生施行“心罚”也许有部分教师就没有注意到了。

首先谈谈“心罚”指什么。“心罚”通常指教师用不适当的语文或行为方式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通常有四种表现:

一、冷嘲热讽,过多的指责。

表现为挖苦学生在学习、纪律、活动等方面的不尽如人意。比如对好动的学生说:“简直是长了猴子屁股,一刻也坐不住。”

二、置之不理,视若无物。

表现为把有过错的学生当作“透明人”,视若无物,用冷漠的态度告诉他:“我已经放弃你了。再也不管你了。随你怎么样。与此类“心罚”相伴的常常是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些成绩、进步,不闻不问,或者轻视这些成绩、进步。

三、隔离学生,不让其它同学与之交往。

对有不良习性的学生,有的教师断然采取“隔离”的方法。在班级中制造舆论,不让其它同学与之交往。若有发现与之交往较密的,则找和他交往的同学作思想工作:“不要受他影响,不要被他带坏了、不要和那种人混在一起。“和他玩在一起,你还想学好吗?”想办法孤立有不良习性的学生。

四、粗暴威吓。

表现为用“严重后果”来威吓学生。比如对不够努力用功的学生说。“再这样下去,你就完蛋了。”“以后准备干什么?在家给父母养着吗?

“心罚”还有其它的表现,在这里不—一赘述。不管哪一个心罚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影响产生一定危害。

“冷嘲热讽,过多的指责”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在嘲笑、挖苦下逐渐失去自信,成为一个自卑的弱者,在外界的负面心理暗示下,承认自己是“笨的”、“无能的”。另一种是激起学生对教师的极大反感。这种反感成形固定下来以后,学生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刺头儿”了。时时处处和学校、教师对着干。

“置之不理,视若无物”看似没有什么危害性、其实不然。著名心理学家梅拉比在实践的基础上曾提出这一个公式:

“交流效果=7%言语+38%音调+55%情感”

可见情感交流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语言交流。教师摆出“看不见”的态度也就是断绝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最主要的交流渠道被中断了是相当危险的。因为作为学生,潜意识都想引起教师的注意,这是人通过外界反应来肯定自我存在的需要。一旦教师不理个别学生,他们很可能会不知所措,进而想通过有意的举动引起老师的注意。如果他们的举动是好的:比如为班级做好事,学习更加努力。老师对此若还是装作“没看见”,那么这类学生的“努力”很可能就转向,变性为出格的、带破坏性的了。

“心罚”的第三种做法亦不可取。人,是社会的动物,某要朋友,需要交往。被“孤立”的“坏学生”的交往需求无法在班级内得到满足,就可能转向外部寻找朋友,或者到其他班级,其他年段找“气味相投”的朋友到社会上找流氓地痞、不良少年作朋友。“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这些学生找到他们的“鲍鱼之肆”以后,就变成真正的“坏学生”了。“病入膏盲”再挽救就更难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威廉希尔app  > 论文 > 人文社科 > 教育 >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