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实验教学在深化教育改革中的地位

2013-04-02

1、实践性。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完成实验全过程,在获得或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实践能力;实验的结论是通过仪器装置进行操作而获得的,符合客观实际。

2、综合性。学生通过实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能力,也取得丰富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实验,学生懂得,要取得实验的圆满成功,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进行广泛的协作和交流。

实验课的特点确立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特有地位。但实验课与其它课堂教学一样,也必须符合认知规律、符合相关学科教学规律、符合心理活动规律,以及符合课堂教学规律。

实验课的类型由实验题目和实验内容而定,有培养兴趣实验、形成概念实验、验证规律实验、分析现象实验、发现主要性质实验、培养技能实验、培养良好习惯实验等,但都应把握好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1、预习。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步骤、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的初稿,内容包括与实验相关的公式、装置图、电路图、流程图、数据表格、坐标图象、思考题等。

2、实验。学生在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装置性能后,按照实验操作规则,完成实验操作。在明确实验原理的前提下手脑并用、精心设计、谨慎操作、仔细观察、及时、准确、清楚、有序地记录原始数据、随时密切注意现象的变化、预知实验结果、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得出预期结论。

3、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实验课作业,是对实验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强化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准确、清楚、完整。所谓完整,就是强调包括评价和评估活动。这种活动应侧重于科学方法的掌握情况、主体的参与性和发展性。

实验课是一堂实践课,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科学态度,可得到尽情的表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课堂活动的雏形。

实验课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二个要素,一个是动手,一个是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既能动手又能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引导学生遵循思维规律、形成思维结构、掌握思维方法、体现思维层次。动脑,主要表现在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根据问题和条件、原理,有计划地制定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运用方法、选择器材、确定步骤并调整步骤、分析并预见结果的过程。要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理解设计思想、了解设计原则、掌握实验特点、明确实验方法和策略。

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设计应具有科学性、严谨性、条件一致性、可重复性和广泛选择性。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必须在设计的基本原则上考虑到安全性、精确性、方便性和经济性。

实验设计要体现实验设计思想,包括实验控制思想、实验比较思想、实验转化思想、实验放大思想、实验替代思想。这些设计思想应蕴含在实验装置、设计、操作、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

具有典型性的实验类型是设计性实验,其核心就是设计。确定原理和选择方案,是设计性实验二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方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威廉希尔app  > 论文 > 人文社科 > 教育 >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