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实验教学在深化教育改革中的地位

2013-04-02

3、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4、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懂得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念;了解科学发明、发现史以及现代科学发展前景,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合作学习,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观念。

5、让学生感受探究情景和实验的兴趣,激发释疑、求知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评价活动,健全实验意识,增强主动发展观念。

实验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配合性原则。实验教学既与相关学科的教学紧密配合,又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紧密配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并强调“要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

2、普及性原则。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开出率均要求达到百分之百,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贯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把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3、显效性原则。要求实验现象明显、数据清晰、实验结果达到预期精确度。

4、简明性原则。要求实验装置简单、原理明确、便于操作、成功率高。

实验教学的教学环节大抵是:问题的提出、假设或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操作与收集论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与评估、交流与合作。

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观察与实验。

观察,是有计划地主要依赖机体感官来考察现象的方法,以知觉物质及其运动中的现象或事物为目的的知觉过程、能动活动。这种活动常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具有方向性和入微性,要求注意力集中于观察目标,并仔细关注目标的现象及其变化。

按既定条件及其成因,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指对自然界各种随时随处都可发生的自然现象的观察。

实验观察(简称观察)是指在课堂上或实验室对教师精心设计并实施的演示实验的观察。实验教学注重这种观察,这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这种观察有四个基本属性:

1、内容的真实性。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充分准备的、客观存在的、真实可靠的。

2、主体的被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表现了观察的被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