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新课程中的几个转变

2013-04-01

【摘要】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这次变革正在力图摒弃以往和现代教育要求相违背的教育观念,针对过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比如把“填鸭式”变成“交流式”,把“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等等。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现代人能够主动的探究并解决问题,对知识层次的要求和对个人能力的要求都有了质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的现代教育切实转变传统观念,把教育的主体对象——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切实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能力,使之走上社会便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并尽快的融入社会发展的洪流当中,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笔者认为要培养造就这样的栋梁之才,我们的现代课堂教学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课堂教学中心的转变:从增长知识到获取能力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获取也越来越简单,现在通过各种媒体获取的知识占生活必须的绝大部分,某媒体调查显示的数据表明:而在传统学习时间中学习到的知识在人生所有必须知识所占的比重不过5%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在学生时代学习到的知识在今后的生活中只占有相当小的比重。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该古语告诉我们:教师,就是要告诉学生知识的来源和道理、告诉学生知识的精华、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现代教育把该精神给予了升华,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明确知识的来源,特别是要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给学生发现我恩体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中心重点。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重组织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时候,要从历史的、科学的、人文的角度告诉学生或者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媒介渠道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学什么,知识是怎样来的,学习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便于知识的学习。2、注重组织学生探究知识的内涵。死记硬背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学生如果只是通过记忆掌握知识,那么其遗忘速度会大大加强,并且学到手的知识根本不会应用,这样学到的东西毫无意义。我们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小组合作、多渠道了解等多种方式对知识的表面现象进行总结、概括和升华,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结论,挖掘出知识的内涵,也就是即将学习的知识。只有如此学到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的知识才能永久的留在学生的脑海中,由于自己了解的知识得到的全过程,所以应用起来也就明确了范围、深度以及条件,这样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真正拥有的知识。3、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使学生对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进而达到弥补缺憾、知识升华的目的,所以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客观评价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学到一定的知识后要进行自我评价,包括知识学习程度的评价、知识应用能力的评价、学习交流能力的评价等等。通过学习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使知识的学习更加完美。

二、课堂教学主导的转变:从灌输传授走向引导启发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从上课铃声响起就开始滔滔不绝,把45分钟所有的知识力求讲的精、讲的透,教师的敬业精神自不必说,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内容,学生把知识掌握到什么深度,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些教师是不关心的,当然教学效果也就谈不上了。往往有些时候我们会归罪于学生懒惰,于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情形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学生只能在“满堂灌”和“受处罚”之间来回受气,教学质量当然也就谈不上了。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放手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求知,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进行引导和帮助,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了解知识的根源,知道知识的成因,懂得知识的应用,切实把知识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加以完成,而教师只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提示和说明,以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研究。教师不能过多的参与其中,否则教师的意志可能就在无形中强加给学生,学生不能充分的发挥其聪明才智,结果又重蹈覆辙,还会走原来的老路。我们要创设合理的学科情境,使课堂有较为浓厚的学科氛围,通过表演、多媒体展示、实验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谈论、研究,通过多种方式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三、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学生是教学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认知知识、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而这些的根源就在于学生本身,所以我们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看学生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教师的主导意识具备了,而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的强若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动力。要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构建平等型的师生关系。在过去教师高高在上,所说的一切好象圣旨一般,学生没有反驳的余地,所以教师说,学生听也就成为过去课堂教学的经常。要转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具有胆量和老师进行辩论,能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研究探索,使现代教学方式得以顺利实现。2、建立研究合作的学习机制。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其研究能力较弱,还不足以顺利的完成教师设计的研究课题,包括长期的和暂时的。这就要求学生在研究时组成合作的小组,通过学生的共同努力从解决小问题入手,经过不断的训练,终究能够达到完成较难的科学研究的目的,而这需要一个阶段,就是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及探询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教师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3、建立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建立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感受,特别是对于具体的知识点如何通过学生活动把该知识转变为学生自身的东西。教师要创设相应知识的学习情境,比如多媒体动画、学生实验、学生排演的课本剧、课堂现实模拟活动、观看科技电影等等。然后在观看和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提出该知识的子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研究,通过学生自身的行为达到知识获取的最终目的。当然还可以在学习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应用比赛,把知识的掌握升华到最高境界。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威廉希尔app  > 论文 > 人文社科 > 教育 > 教育学

下一篇:个性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