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文化·教育·现代化

2013-03-27

教育现代化是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和体制的变化,表现为教育规模 的扩大、教育思想和价值观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等等,集中表现为教育的普及 和民主化。

教育普及不仅造就了现代化所需的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而且造就了现代化所必须 的社会基础。西方从16世纪开始大规模的扫除文盲和国民教育运动,至18世纪制定义务 教育法令,有效地提高了民众的素质。如1770年的英格兰农村中男性青年中能读写的人 数比例已经超过51%,苏格兰合理、实用的教育制度更是为维多利亚时代造就了大量的 技术和管理人员。[3](P330注13)19世纪末,西方新教国家的文盲率仅在5%~8%,而德 国更是只有6‰,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或质量方面都居于欧洲前列。美国从1890年开始 大规模地发展中等教育,1920年14~17岁青少年在公立中学就读的人数比例从6.7%上升 到32.3%,居于欧洲之上。尤其是现当代美国和英国的公立中等教育发展很快,与有关 欧洲国家相比,中学适龄人口每千人中比例如下:

年份   美国   德国     瑞典   英国

1980     32    74      42

1990     68    89      42

1910     99    99      57

1920   247    117       61    83

1930   388    179       65     115

1946   581    205(1950)  267     283

1960   571    231     278     673

中等教育的扩大,成为20世纪初美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基础[4](P267),尤其是二战以后 美国在中等教育基本普及的基础上扩大高等教育,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其经 济持续高速发展。

但是,教育的发展与现代化的发展之间并非对应的关系,这不仅是各国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快慢程度造成的,也是与不同文化对教育社会作用的认识相联系的。

英、日两国由于文化教育观念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发展。17世纪就开始工业革命的英 国,并没有很快地实现习惯和制度方面的变化,这是因为上层阶级崇尚古典文科学习,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历史、文学、建筑和艺术方面有很深造诣,但并不重视更现代、更实 用的科学课程;大批有聪明才智的贫苦民众子弟被排斥于文法学校和大学门外,因而学 校只是培养了一批“绅士”,而不是有助于现代化的社会民众基础,直到1890年建立奖 学金和助学金制度,才使英国的科学教育和普及教育加快发展。日本从公元6世纪起就 向中国学习,建立起以儒教为中心的学术体系和官学系统,与英国都铎王朝同时的德川 幕府为上层阶级开设的武士学校和藩校里,1855年开始除了继续学习中国经典之外,也 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和数学、科学;1869年成立的东京大学,目的就是把儒学伦理与西 方技术相结合,在十年左右时间里成为铸造日本民族精神的熔炉;而私立的庆应大学则 实行更实用的课程,培养了大批促进日本工商业发展的人才。总之,当时的武士阶层中 已经形成勤奋学习和模仿西方技术的新精神。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对民众教育与国家 富强关系的认识已经非常明确,他们全心全意地希望通过教育改革取得经济和军事的优 势,热衷于学习外国经验,政府制定的第一次教育预算就把12%用于派遣留学生,同时 文部省预算中还有16%用于支付语言、医学、科学,甚至哲学和法学外籍教师的工资。1 871年,文部省技术训练局全部工作人员都是英国人,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籍教师 的数目才逐渐减少。相比之下,英国议会虽然也曾邀请新教教育家夸美纽斯访问过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科学家们也曾聚集于牛津大学制定过普及初等教育和创办第三所大 学的决议,但始终缺少日本政治家那样的学习外国的决心和热情,如文官制的推行就遭 到长达15年的抵制。原因十分简单,因为“这个计划是中国式的”,他们认为自己是优 等民族,不屑于向其他的民族学习,导致的只能是落后。至1900年,英国的高等教育已 经落后于法国、美国和德国,化学家、工程师也远远少于它的主要经济对手;而日本的 武士却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们的古典教育制度,短时期内成为亚洲强国。这一切都说明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