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成人教育:“一波五折”的历程及启示

2013-03-26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成人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其发展历程却几经波折。迈入新世纪之后,回顾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将为成教自身的健康发展,为完成党的“十六大”赋予成教的时代使命,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摘  要  题】改革与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其社会发展目标中明确要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这自然是赋予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的艰巨的时代使命。

当此之时,回顾我国新时期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无疑会给新世纪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弥足珍贵的有益启示。

一、新时期成教“一波五折”的历程

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可用“一波五折”来简明概括。

所谓“一波”,就是从总趋势看,“文革”后我国成人教育的恢复、发展犹如滚滚波涛,起势汹涌,续势澎湃。短短20余年,一种多层次(扫盲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序列(干部、职工、农民、军人教育等)、多类型(思想道德、基本智能、职业技术、文化休闲等教育)、多样化(脱产式、自考式、远程式、短训式等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新型教育制度”[2]已经初步建立,在国家投入不多的情况下,成人教育扫除文盲超过8000万人,培训城乡从业人员12.3亿人次,对4000万劳动者实施了高层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大中专毕业生超过2000万人,其中本专科生1100万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

所谓“五折”,就是新时期成人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路坦途,而是几经波折,其历程明显分为五个阶段:

1.1977~1985:“首轮成教热”来势迅猛

新时期的成人教育,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职工“双补”(对1966年后进厂青工的基础文化和岗位技术教育补习)。“双补”活动很快激活了因“文革”而“被耽误的一代”人的“大学梦”,出于“将文革造成的损失夺回来”的补偿心理,他们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强烈渴求。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方毅在大会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举办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和夜大学,努力扩大招生数量。1979~1980年,成人高教迅速铺开;1981年报考人数突破百万;1982~1984年,报考人数持续增长;1985年达到颠峰,当年报考人数超过170万,录取新生78.8万。[3]同期,初等、中等成教也蓬勃发展,形成了我国“第一轮成人教育热”。促发“首轮成教热”的标志性会议是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标志性文件是1980年9月5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该“意见”提出“积极恢复、大力发展”高等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方针,并将函授、夜大纳入高等教育事业计划。

2.1986~1991:成教“低谷期”促发调整

从1986年开始,成人学历教育滑入“低谷期”。笔者以为,导致成教下滑有多方面的原因:客观上,一方面是“被耽误的一代”人圆了“大学梦”(想上又能考上的基本都上大学了),另一方面是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加大了对职工学习的限制;主观上,一方面是1986年夏季开始实施的全国成人高教入学统一考试和招生计划的“刚性控制”,提高了“入学门槛”,另一方面成教的“普教化”以及连带产生的“学用脱节”、“工学矛盾”,也制约了成人的学习积极性。1986年,成人高教报考人数迅速下滑至130万,录取56.4万;1987~1991年间,除个别年份外,年报考人数均徘徊在110万~120万之间,年录取人数不超过50万。[3]初等、中等成教同样疲软。成人教育的滑坡,促使成教界进行反思、调整,经1987年后半年酝酿,1988~1990年,一种入学门槛较低、更注重“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并克服“工学矛盾”的行业、岗位“专业证书”培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鼎盛时期曾达到年80万人的培训规模。

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文件当属1987年6月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把开展岗位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重点”,并首次提出成人教育实行“三种证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