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德育三元论

2013-03-25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面对祖国花朵,教师从来就是爱心的使者,智慧的化身。 “爱心”是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和谐教育的要求,然而,面对复杂的教育工作,光谈爱心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思索影响德育效果的多种元素,从多个角度来改善我们的德育工作,我发现,环境元素、教师元素、学生元素是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它们总是参与德育过程,决定德育效果,我称其为三元素。我的“三元论”就是建立在“爱心”的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把握这三元素,创制灵活的德育方法,从而达到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下面我就这方面与大家作一个交流。

一、        环境影响

自然的环境,社区和校园环境,人文历史的积淀,群体意识和态度,等等,都可以成为德育的环境,影响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和创设有利环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体可以从学校和社区两个范围入手。

1、筛沙效应。把一桶沙子倒进网筛里,不断摇动筛子,就能筛出大沙子,而取得细沙。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让一群学生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中,筛除学生思想上的弊病,统一正确的认识。中学生们普遍有好奇心,爱幻想,爱模仿,爱展示自我,易受群体影响,对集体性的活动,他们大多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利用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开展集体活动,使学生受到集体氛围感染,从而对德育主题进行思考、讨论,互相激发,同频共振,深化对德育主题的理解,达成共识,最终有助于树班风,立正气,形成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班集体。集体活动,还能使学生通过相互比较确认自己的正确位置和价值,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之道,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筛沙效应的实现形式有很多,如班队会、主题演讲、话剧、文艺汇演、观看电影电视等都属此类。它们形式多样,思想性趣味性兼具,影响深远,安全度高,因此广受师生欢迎。当然,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活动选题要具有普遍关注性,其次,活动调动性要强,活动气氛要浓厚。前者是取得预想效果的前提,后者是达到预想效果的保证。

2、花叶配合。智之花需要德之叶才不枯萎,德之叶又要智之花方能妩媚,二者关系紧密。课堂中,“传道”与“授业”何尝又不是如此。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在校生大部分的时间是花在课堂上的,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思想是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各门课程都有德育目标,它潜藏在知识体系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领悟。教师不能只重“授业”而不重“传道”,对班内出现的德育问题熟视无睹,却将教育学生、处理问题的责任推卸到班主任身上,不仅有害于课堂教学,也降低了自己的威信。为了学生的德智协调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教师们要共担责任,相互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开发学生的德育品质。而且,教师群体积极一致的形象也将使学生对教师整体保持尊重,有利于德育效果的巩固。对教师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锻炼了育人的能力,赢得了学生的敬爱,何乐而不为呢?

3、活水涌流。南宋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谓道出学问与生活的本质关系。中学里 “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生活” (杜威语)。社会生活与学生利益关系紧密,它是学生一生的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融入社会的最好的教科书,是学生寻找幸福的最实在的指路人。学校教给学生走出书本的能力,一定要重视生活实践,使学生知行合一,适应社会。也如陆游的诗句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生活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对生活资源善加利用,就能使学生学到做人的实用知识,使内化的“道德活水”涌流不尽。如,让学生在父亲节、母亲节为父母做个礼物;独自接待亲戚或远来的朋友;体验做一家之主的滋味;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假期社会实践,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尊、自爱、宽容、理性、博爱等品质,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二、        教师态度

教师态度决定教师处事方式,反映了教师德育思想。许多工作因教师态度没摆正而搁浅,而许多难题又因为教师态度良好迎刃而解。态度可以决定成败,好的态度是德育的一种资源,需要教师正确认识和养成。下面我着重介绍几个方面:

1、亲善大度。老师是学生的榜样,一举一动也受学生关注。在日常接触中,教师表现出亲善大度的态度往往能感染学生,传达给他们温馨、积极、乐观的力量。

所谓“亲善”,就是教师要善于共享校园生活的快乐,首先要脸部放松,真诚微笑,哪怕是在自己不开心的时候,也要微笑。其次自然地做一些小事,如亲昵地呼喊学生的名字;和学生聊聊天;空余时间下下棋打打球;帮学生找点资料;和学生共进午餐,等等。这些都是很容易就办到的小事,却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人格,促进了师生感情的交流。如果学生在感情上接纳了你,那么也会尊重你的意见。这实际也是利用了交际心理中的“光环效应”,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笃其行”,这不也是德育吗?所以,德育不一定要正襟危坐,点点滴滴也能起到德育效果。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