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初探

2013-03-25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至今对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仍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尤其他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研究他的“差生”教育理念,探析他关于转变“差生”的真知灼见和教育实践,对于我们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对此管窥蠡测,以求教于大方。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理念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关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1]但是,纵观“的著作,真正被认定的“差生”是很少的。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提到的一位叫费加的学生,费加“最大的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是对乘法表的迅速遗忘,因此被定位为“差生”。而正是这位“差生”后来成为一名物理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费加是一位思维尚没有“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曾被判定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学生,直到他的生物老师发现了他具有植物学方面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这样描述教师的反应:“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说来说,是‘表现在手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学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少能做成功的。’”[2]后来巴甫里克进了农学院,成为农艺师。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前两类“差生”实际并不是“差生”。只不过他们的潜力或天赋暂时没有被教师发现罢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天赋”上的差异。他们往往表现出强列的学习兴趣而成为优秀生;另一些学生的“天赋”则呈“隐性”,由于还没有被发现,再加上教学方法方面的因素,而被判定为“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的天赋被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作为一个心智尚待开发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这种学习潜能需要教师去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提示各种概念、结论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该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教师,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3]在他看来,就是第三类学生,也不是不可转变的。他说:“但愿你循序而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4]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

——寻找“差生”的“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5]在他看来,找出“差生”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在了解“差生”的过程中,首先区分其类型,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苏霍姆林斯基把“差生”分为“思维尚未觉醒”“隐性天赋”和“学习有困难的”三个类型。对于前两类“差生”来说,就是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和“隐性天赋”。从“差生”的外显性看,对学习不感兴趣,思维迟钝、健忘,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寻找“差生”的闪光点要比医生寻找病因困难得多。医生可以借助X光透视仪器、胃镜、超声波等医疗器械寻找病因,教师凭什么寻找“差生”的的闪光点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足够的耐心”,指导“差生”“到自然旅游”,帮助“差生”找回“自尊”来“沙里淘金”,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他用自己转变“差生”的成功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主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例如,其中有一道题:“有三个牧羊人,由于天气炎热而疲倦了,他们在一棵树底下躺下休息,接头就睡着了。调皮的牧羊助手用橡树枝烧成的炭灰,把熟睡人的额头都涂上了黑。三个人醒来后,都哈哈大笑,每一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是在相互嘲笑的。突然,有一个牧羊人停住不笑了,他猜到了自己的额头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这些习题使费佳他们倍感兴趣,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6]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

如果说费佳的闪光点是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发现的,那么,巴甫里克的闪光点则是“到大自然旅游”中找到的。巴甫里克曾被判定为“思维迟钝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有意识地多次带领他和别的学生到田野里和树林里活动。他在文中写道:“一到这种地方,巴甫里克就变得跟在教室里完全不同了。这个‘思维迟钝’的孩子,对我和同学讲了许多他观察植物和动物的有趣的事情。“当巴甫里克面对生物展现的一个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他的天赋在这个世界里闪光了。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