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激发课堂活力 优化教学过程

2013-03-25

2、启发创造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教学中应必须贯彻:(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师生协调性原则

它要求我们在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在教学实践中,必须(1)贯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4、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施教者必须贯彻:(1)综合地规划教学任务;(2)全面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3)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紧密配合。

三、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策略

1、精心导学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往往取决于一堂课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④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如能精心设计一段导言,就犹如磁石吸铁,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思维的知识之门,从而为新课内容的顺利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课堂教学中,除了利用新旧知识联系、复习提问这一传统方法外,更需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其他多种形式来导入新课,以渲染课堂的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在《故都的秋》一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教师板书本篇的文题“故都的秋”,问: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郁达夫读到的又是什么?

问题的抛出,犹如一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学生欲解除疑惑的涟漪也随之荡漾开来。

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借助哲理小故事导入新课;或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质疑导入;或借助歌谣导入……

2、创设问题情境

古代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⑤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往往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难,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维持课堂教学活力的有效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时常运用了“问题情境法”,在课堂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设疑难,使学生常常处于对知识的“心愤愤”、“口悱悱”的急需状态,从而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进而一问下去,这样学生便会思绪飞扬,议论风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恰当的设疑,既能活跃学生思维,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在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时,课文“预习提示”是这样评价信陵君为人:礼贤下士,急人所困。礼贤下士,固然不假,但急人所困,笔者不敢苟同。教师的首先发难,使同学们对课本的理解热情空前高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质疑。信陵君窃符救赵,究竟急何人之困?他可曾为自己赖以为生的国家着想过?信陵君不顾国家安危、人民利益,擅自调动军队,即为不义;欺君罔上,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即为不忠;身居高位(仅次于魏王),不为国家着想,不为百姓造福,因一己私利,投奔外国,即为不仁。可见,信陵君对赵国固然有“义”举,对自己国家却不义、不忠、不仁,因此我们能说他是急人所困的仁人贤士吗?诸如此类的讨论不仅将师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向了深入,而且更使学生明了:适时允许突破教材的束缚,让自己的思维纵横跌宕,轻舞飞扬。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