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创新教育专题研究

2013-03-25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的教育。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可以看成是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本质上是其本人事先不知道的思维结果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创新能力虽有先天的成份,但主要是后天养成的,而且完全可以通过知识、创新方法、技巧、策略等的传授,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得以培养和训练。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排斥,也不矛盾。创新能力是个体素质中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最高形式。可以说是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与提高,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所以,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到创新教育上,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特点、规律、内容、要求、方法,以促进学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

二、创新教育的要求

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由此形成了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思路忽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拿几个实际例子来说吧:1 “5-3=?”这连4岁的小朋友都会做,可有些人讲了一大堆道理:因为5是由两部份组成(2和3),减去其中一部份(3),得到另一部份(2)。让一年级小朋友如此说理合适吗?更何况,你怎么一下就想到5是由2和3 组成的?2 “12只鸡蛋,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几只?”二年级同学几乎全部都能很快得到答案。(比外国的孩子强多了)但老师随及部了一个问题:“这道题的实质上是求什么?”学生们哑口无言,标准答案是:本题实质上求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这段话你会吗?离开小学的任何一个人都难以想出这个答案,包括数学专业工作者。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2.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首先是创建的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这包括(1)建立活跃、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气氛;(2)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作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的评价。其次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学校环境。这要求学校的各种布置有利于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有特定的学生活动室以利于学生创新;有必备的设备供学生创新;同时学校的陈设还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等等。

3.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有研究表明,有创新力的儿童大多具备如下个性:富有责任感、感情丰富、有决心、勤奋、富有想象力、依赖性小、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兴趣广泛、独立学习与生活、沉思而不盲从。

4.树立多元的学生创新观。学生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我们普遍关注的学术性和表演才能方面,而且广泛地表现在非学术性和非表演性方面,如管理、组织、人际交往等等。树立多元的创新观,不仅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具备有创新型的校长。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有创新型的校长。因为校长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学校管理有利于促进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带头研究和解决创新性课题,带动教师创新性地工作,善于听取教师的新观点和建议。

6.增养大批的创新型教师。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取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基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要具备如下条件:有创造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敬业乐业;设法形成创新性的班级;创立民主、宽容、温暖的班级气氛;能与学生共同学习;评价以激发或促进学生创新为主。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