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络对学校德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2013-03-22

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青少年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学生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

2、网络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共享性对传统德育工作内容、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挑战。

在网络世界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与在物理空间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诸如校园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物理实在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而拒斥网络世界闯入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世界的道德无序状态,或消极等待其自发的道德机制的形成,因为它将由于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密切联系而导致现实道德失范。如何在网络世界中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如何在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文明的促进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如何协调既有道德与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使之整体发展为信息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这些均是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今网络的优势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追逐,也自然伴随着产生了内容的多元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匿名传输是网上信息传输的一大特色。这不仅使别有用心者在摆脱了道德约束的状态下获得了同样便捷制造流言与谣言的可能,增添了法律约束的难度,而且极易使痴心迷恋者受到蛊惑和诱导,跌入各种美丽的陷阱。在网络社会之外,人们对于黑客和窃贼也采用了不同的伦理标准:公开讨论和研究黑客的攻击方法能够被社会所接受,而对偷窃技术的公开讨论研究则不为社会伦理和法律所接受。事实上,BBS站点上众多黑客讨论区和各种黑客攻击方法的出版物的公开存在便鲜明地表达了社会对黑客更多的宽容。尽管有人认为这些讨论区可以增强防范黑客的意识和技术,但如果有人以增强防盗意识为名而公开讨论和出版印刷各种偷窃技术,无疑会招致各方的责难。此外,当某人被偷窃了,无疑会赢得很多的同情,而当某公司的服务器被黑客攻破,社会的同情心却很少放在受害者身上,反而对黑客的技术报以敬佩。现实社会中的学校德育工作与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显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与挑战。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目出现。因此,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转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眼前的挑战之二。

3、是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对现有教育方法的单向性的挑战。

在开放式系统中网络成员之间沟通的交互性。聊天室内,你可以毫不负责地说三道四,指点江山。每个上网者既可以接受信息,又能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而构成公众广泛参与、积极投入的暗含前提,就是在网络交互性中沟通双方的主体资格平等。由此导致个体的心声可以纵情张扬而不用担心“无人喝彩”。 有些中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时候,有些中学生有在网上搞“网恋”的现象,有些看黄色网页,但这在学校是不允许的。

在网络所构建的这样一个交互式平台上,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并将使其认知方式与情感评价产生连贯性的感染。这对我们德育传统的单向的教育方法的冲撞是最为突出的。所以,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挑战之三。

4、网络发展形式的创新性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的挑战。

网络是创新的产物,其创新的形式,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然而,与青少年学生的内在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某些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素质等关键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形象来适应这个创新的时代,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挑战之四。

与此同时,网络当然也带给青少年巨大而无形的积极因素:首先是它的信息化特征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 它使青少年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其次,"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青少年最认同互联网的平等性。 据调查:青少年经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者探讨问题,它打破了年龄界线,为青少年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此外, 网上的丰富信息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 而互联网的互助性也培养出众多的"网上雷锋"……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