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注重师者“三教”

2013-03-22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三教”是指言教、身教和情教。“三教”是学校养成教育的关键。只有教师注重“三教”,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旨在通过训练和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闪现出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在养成教育中教师的影响力不容被忽视,教师的言行、体态、作风等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教化着学生。所以,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是这样的人。

(一)言教——养成教育的根本。

语言是人们最直接、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形象生动的、有条理的、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条件。一名教育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语言能力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基础。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发展的过程,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犹如种子的萌发需要土壤、水分、阳光一样。这种环境应是愉快和谐、启迪智慧、紧张积极三者的统一,而这离不开教师运用完美语言创造。教师的语言必须“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无庸置疑教师语言的影响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它不仅是交流所必需的,也是教育所必需的,从中可以体现出对学生尊重的态度和饱含丰富的感情。要求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是人的自我完善心理的具体反映。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激发学生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转化为学生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积极追求。“以情激情”这是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之谈,因为学生一切美好的,高尚的情感体验,良好的习惯养成不是靠说教获得的,而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倒是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

言教,需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每位学生都有犯错的时候,教师在批评教育时尤其要注意。我于1998年担任四一班班主任时,在一个大雨天班上一位女生迟到,我关切地说:“因雨大路滑才迟到,是吗?回家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哦。”她红着脸回到自己的座位。从那天开始,她再没有迟到过,也是从那天起,不论狂风呼啸,还是秋雨绵绵,她总是早早到教室,把桌凳摆放整齐,把教师的讲桌抹得干干净净。其他学生在她的影响下,迟到的少了,用功读书的多了。可见,教师言教的重要,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言词。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言教的能力。

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比如:晨会、周会、班队会及授课之中,该说时洋洋洒洒,不该说时一字千金;教师要把握说教的时机,选择说教的内容,切忌说教的随意性、盲目性、空洞性,不要时时以大道理,年代远的人和事为内容,应该以学生知道的,贴近生活的,最好是本校本班的感人事迹为例,这样,每位学生才有效仿的榜样,才能相信教师确确实实说得在理,才有实际行动;再次,教师言教时一定要有计划性,周密计划,巧妙安排,恰当处理长计划与短安排的关系,一日常规中有目的、不露痕迹地渗透德育的有关内容。最后,每位教师都应当明白,教育学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位班主任,也不单单是校长的责任,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不论在课内还是课外,不论是否是班主任,只要看到不良的现象必须及时制止,决不能熟视无睹。

(二)身教——养成教育的核心。

《中庸》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在这里用射箭形象地比喻道德高尚的人必须从自身入手的必然性。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习惯。以德正己,正己而后正人,是为教的关键。作为教师不仅自已要成为“真正的人”,而且还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这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所在。“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在德育中必须有一名有德的校长,校长是全体教师的楷模,我于2003年担任李庄镇长胜基点校校长,“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示范。”便成了我的座右铭。在工作中我事事率先垂范、处处以自身作则;并且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在自己的心中要有一杆称,凡事仔细拈量,公事私事一清二楚,公平对待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面镜,时时处处高标准、严要求,清廉清白;烧起一团火,对事业热心,对工作有雄心,对教师关心,对学生有爱心。

我校面积较宽,清洁卫生一直以来都是个难题,学生乱扔东西的现象较为普遍,见到地面的垃圾也不愿拣起来,为此,我除了在集会时强调外,随时注意地面上的果皮和一些零食包装袋,一旦看见,马上拣起来,这样,其他管理人员和老师都能够发现地面有果皮等就主动拣起来,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大多数学生受老师的影响,能够主动拣起地面的东西放进垃圾箱,到今天,学生中很少出现随手乱扔现象,偌大个校园时时刻刻都显得十分干净整洁。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