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以德治国"思想与高校德育建设

2013-03-18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以德治国 高校 德育建设

论文摘要:“以德治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治国思想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批判与总结,是提高综合国力,促进国家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肩负着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校德育应全面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用“以德治国”思想作指导,浓化德育氛围,净化德育环境,优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改革,强化德育管理,量化德育绩效.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

“以德治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治国思想发展的内在要求。新世纪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呼唤理念的创新,人类现代理念的反思与创新是新世纪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先导。“以德治国”思想理念的提出,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洞察和系统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基础上所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中华民族古代治国传统,特别是以“伦理政治”型为特征的“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以德治国”作为当代我国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既是我国治国理念转变为实践的必然选择,又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中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智慧结晶,既是深入开展“三讲教育”、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行动纲领,又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关治国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既是我们党在执政道路上走向全面成熟的重要标志,又是在新世纪里实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立国、富国、强国的重要保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以德治国”思想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批判与总结,是全面提升综合国力,促进国家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德治”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提出了“明德”“敬德”的思想。他们从夏、商两朝的兴衰历史中深刻认识到:“德教”的实施,“德政”的推行,对国家安危、政权得失、民族存亡枚关。.江泽民同志总结历朝兴衰的规律,从执政治国的高度,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从现代来说,一个国家的国民,其道德素质水平是构成国民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经济实力雄厚,科技领先世界,法制健全完善,而且国民的整体素质很高,都有忠于祖国的思想,有为祖国统一富强而拼搏奋斗的精神,那就能凝聚成一股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力量。因此,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就会相应增强,这个国家必然也就是非常强盛的国家。反之,一个国家如果“法制”不全,“德治”不行,国民道德水平低下,干部腐化堕落,法纪松弛,社会混乱,纵使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也必然会导致国家衰败。

“以德治国”思想是高校德育建设向前推进的客观需要。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今天,一方面,必须要矢志不渝地大力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其权威力量强制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习惯,推进廉政建设,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不懈地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以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保持正确方向,加快思想建设和文明风尚形成的速度。要通过道德建设,使人们的行为不仅仅以不违法为满足,而且还应持续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由法治生活跨入道德生活,享受人生的快乐,找到人生的真谛。正如孔子所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我们认为,“以德治国”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道德基础,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人生追求,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他们德才兼备地健康成长,才能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教育的制高点是大学教育。高校德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抵御“西化”、“分化”的奠基工程,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重要保证,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指导因素。高校,作为知识青年最集中的场所,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力资源产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文化传播的圣域,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全面贯彻“以德治国”思想方面有所作为、乘势而上,使之转化为高校德育建设的强大动力。卓有成效的高校德育,可以为“以德治国”思想的宣传推动营造舆论环境,可以为“以德治国”思想的贯彻实施奠定人才基础,可以为“以德治国”思想的深入人心提供宽广的理论视界和实施路径,重视“以德治国”思想,必须更加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高校道德教育。这是社会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国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向21世纪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出能肩负新世纪历史任务的高素质人才,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与强者一争高低,能够顶住“西化”“分化”的严峻挑战,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业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紧迫课题。就学校教育工作来讲,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切实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教育青年,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指导学生在观念、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教育青年学生在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传统,如何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等,这些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高校应摆正德育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德育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作用。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