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的公平性研究

2013-03-13

第一部分:研究目的以及方法说明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首先要考察清楚北京市各个郊县之间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差异性究竟达到何种程度。因为只有对北京市下属各个郊县之间义务教育投资的差异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之后,下一步才能制订正确的政策,确定补助资金的流向和数额。

其次,本研究试图找出造成北京市郊县之间义务教育投资差异的原因,以及各个原因对这种差异影响的强弱关系。仅仅认识到差异性的情况是远远不够的,隐藏在这些差异性之后的因素到底是什么才是更重要的。由于影响教育发展状况的因素很多,有社会的,有经济的,有人口的,有历史的,出于数据选取的可行性,本研究主要采取经济、教育发展状况的数据来讨论,因为对于义务教育来说,当地经济、教育发展状况是最为重要的影响方面。

第三,在分析了影响郊县之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异的原因之后,本研究将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一个包含郊县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异、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等影响因素在内的计量模型,以此来估计这些因素的变动会对郊县之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异带来何种影响。

第四,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政策的制订提出参考意见,也即如何从经济和教育两方面着手解决郊县之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性。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和数据选取

为了研究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的公平性状况,本文选取的衡量指标包括普通小学、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以及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占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比重等指标。绝对量的指标反映了教育经费分配上的公平性,而相对量(比重)指标则反映了经费的使用结构,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教育经费的质量因素。

事业性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块,而人员经费属于“刚性经费”,主要用于教职员工的工资开支等,在同一个市内部,各个郊县的教师工资应该差别不是很大,这可能由于有国家政策规定所致,因此各个郊县的生均人员经费差异应该比较小。而公用经费则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以及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经费支出,主要是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但是,公用经费经常会被人员经费挤占。

一般说来,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会影响教育质量。如果人员经费比重过高,公用经费比重过低,将使教育投资只能用于支付教师工资,正常的教学都难以维持。其次,使用结构还反映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因为在教育支出中,只有教学支出才直接用于培养学生,其他支出或者间接作用于学生,或者是为教学服务,比如说管理支出,这些一般属于人员经费(王善迈,1999)。正因为如此,公用经费的多少及其在教育事业费中的比重反映了教育事业费的分配是否合理,也反映了教育经费的充裕程度。换句话说,在教育事业费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公用经费的比重如果比较大的话,则意味着“人头费”比较少,这往往是冗员较少的表现,也即经费的质量比较高。

本研究所说的北京市属郊县是指昌平县、顺义县、通县、大兴县、平谷县、怀柔县、密云县、延庆县、房山县等九个远郊区县(现在大部分县已经变成了所谓的“区”),数据来源为《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时间跨度为1994年到2003年。

(二)评价公平性的指标

现在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方法基本上都来自于发展经济学中关于收入分配的差异分析方法(杜育红,2000)。这些方法既有对绝对差异的测量,也有对相对差异的测量。所谓的绝对差异,是指某些变量偏离参照值的绝对额,所谓相对差异则是指某些变量偏离参照值的相对额。一般说来,常见的差异分析指标有标准差、极差、极差率、变异系数、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泰尔系数等,由于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需要在样本的容量比较大的时候计算方有意义,受样本大小所限,本研究用变异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变异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某项测量指标的标准差除以其均值,计算公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