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典教育?

2013-03-13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采访了学者蒋庆先生。这位蒋学者说:“近代以来,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撞,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了经典教育,中华民族成了抛弃自己经典的民族,这种教育的后果是:礼崩乐坏,学绝道丧。”又说:“经典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东西,如果没有,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灵魂飘泊的民族。”

看来,蒋学者是继承了塞缪尔·亨廷顿的衣钵的。据蒋学者说:“亨廷顿画了一个表来标示世界几大文明的现代形态和性质,如西方文明、印度文明等,惟独没有标示中华文明,因为中国已经没有了文化自我,患上了文化上的“精神分裂症”。由此而来,蒋学者编写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读本》,要“从根本上造就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那么“谁是有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呢”?《新周刊》2004年第6期有侯虹斌“链接”了“一份中国文化传统遗失清单”。该清单说:“孩子对以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对于“42863首全唐诗,19990首全宋词,已从我们的视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这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

读了这些关于中华文化的高论,内心着实有点忐忑不安。现时代,对于十三亿中国人来说,这四书五经,至少有十二亿多是“一头雾水”,而唐诗宋词,虽然多少还能背上几首,但大跨度地从视野里撤退消失,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怎么办呢?只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首先学好《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读本》。当然,为了学好这个读本,还得先调整教育方针,变素质教育为经典教育,并需高价请出明、清的遗老遗少,让所有中小学老师重新“发蒙”,朗读和背诵四书五经唐诗宋词。

危言耸听的论述往往导致荒谬莫名的结论。当我们正在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时,当我们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写入宪法,成为国人遵循、努力、奋进的方向时,当我们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当我们努力发展经济奔向全面小康时,当我们张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行为取向时,当我们解放思想学习世界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文化文明时,蒋学者却无视中国文明的变迁史,否定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担心中国人会没有了安身立命的东西,成为了一个灵魂飘泊的民族。

这真是多少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了。那里会有什么“崩坏”、“绝丧”的事情发生呢?如果要说“安身立命的东西”,中国人还是有的。从上个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有识之士接受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如今已经有近七千万共产党员和上亿的共青团员,他们信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即世界大同,古已有之,实乃继承而已。即使普通老百姓不信共产主义,也有佛、道、天主、上帝、耶稣等各路神仙可以膜拜,蒋学者不必担忧中国人会变成一个“灵魂飘泊的民族”。

历史的步伐是前进的,但复古的阴魂不散。当“经典教育”的高论被传媒转载得沸沸扬扬时,怪不得就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出现了宣讲“礼乐”和“学道”的文章。难道恢复了三拜九叩之跪拜才叫“礼乐”?重新让男人留起长辫子,女人缠上三寸金莲才叫“学道”?这多少让人感到有点荒唐。

其实,国人是很讲究经典的,并没有否定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也没有忽视琴棋书画、民风民俗、诚心诚信,不过,这一切都在提高、升华,并赋予了现代文明的内涵。这一些道理,实际上蒋学者并非不知道,只不过做学问的人喜欢“故弄玄虚”,再加上蒋学者听信了亨廷顿的胡言乱语,才乱了自己的方寸,被人们评为许多方面“语焉不详”“前后颠倒”。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