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

2013-03-12

1.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

《英语教学法》(上、下)分11个单元分别介绍了有关语言学习的理论、教学法简史、教学法的发展、课程和大纲理论;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类教学的操作。要求的学习总课时为110-120 学时。由于该课程是省开(统服)课,学期末要进行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包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因此,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理论部分——以集中面授辅导和网上BBS、E-Mail讨论为主。(2)教学操作部分——让学生自由选择操作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以网上非实时BBS、E-Mail 或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搜寻相关信息、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利用教学理论和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操作过程设计

面授课全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教学以介绍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对教学理论的具体操作讨论为主,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在教学中,采用课程实施方案中建议的反思性合作教学模式(Reflective operative Approach),操作步骤如下:

(1) 先行组织

先行组织指在课堂教学之前,由学生首先自学教材,可做如下要求:(a)学生首先概括所阅读章节的理论要点;(b)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自己对理论的理解;(c)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d) 按照要求设计自己的教案,如一篇阅读材料的阅读教学活动,一篇对话的口语交际活动,一个假设问题的处理方式等等。

(2) 脑激励(Brainstorming)

脑激励(Brainstorming)讨论的目的主要是信息共享以及丰富知识,观点交流以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理论的理解,完善其知识系统。

脑激励(Brainstorming)讨论主要操作如下:(a)自我陈述:由学生面向全班同学陈述所学章节主要内容;(b)问题展示:学生展示自己难以理解或有争议之处;(c)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3-4人小组,合作解决所提出问题;(d)信息反馈: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解答;(e)归纳总结:教师结合学生的陈述与讨论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3)小组讨论汇报

小组讨论汇报的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教学理论知识,弥补教材的不足,适合问题的解决:(a)小组信息共享与讨论: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与所学章节相关的材料(各显神通补充教材信息量),然后在小组内共享自己收集的材料,概括归纳;或在小组范围内介绍自己对课前教师布置的自学tasks的完成情况(如自己对一段阅读材料所设计的读前活动)等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种大家公认为最好的操作方式;(b)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共享材料,其它小组在第一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增补;或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操作方式,然后班内讨论,分析每一小组操作方式所反映的教学思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等,选出比较好的操作方式;(c)综合归纳:教师将学生汇报材料总结归纳,并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关链接,适当增加信息内容。

对于教材中教学具体操作部分,则让学生自由选择操作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1)自由选择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水平,进行课题选择。学习课题可以是某一课堂活动的设计,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设计,或教学中某一问题的探讨等。完成形式可以是小组协作完成,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

(2)自主研究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对所选课题进行信息搜索、分析、整合、论证并进行教学实践,信息反馈。辅导教师主要以网上非实时BBS、E-Mail 或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引导,必要时集中讨论,解决问题。

(3)完成论文或方案。

(4)课题成果展示交流。最后进行集中课题成果展示交流。在成果展示课上,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或小组的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现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参与对自己学习成就的评价。

(5)评价。评价形式为自评、互评和总评相结合。总评结果记入形考成绩。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