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

2013-03-12

2.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经验网络中心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行为经验习得的过程。行为经验的习得对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自然习得来说,学校教育可以为个体行为经验习得提供类型最多样、过程最简便、形式最集中、训练最有效的帮助。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来,“经验”的选择与实话就成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无论是传统教育理论,还是现代教育理论,对问题探讨的核心都是“经验”的选择与实施。虽然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取向和结论,但尽可能使“经验”在符合社会正统价值或主体集团利益的同时具有多样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则是社会发展的强烈期望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书本—经验中心。在这样的中心里,以教科书为代表的书本是学习者获取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惟一的或主要的源泉,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也把学生局限在有限的教材之中。正如宋真宗的《劝学诗》所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盅粟。……男儿欲遂平生长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仿佛书中已包含了一切,人的成长无需外求。然而,传统教科书展现的“经验”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是极其有限的,在文化价值上还具有单一性,根本无法构成一个江中个体多方面需要的“经验网络”,而且在来源上具有间接性,在时间上具有迟效性。这种缺陷可称为“经验本体不足”。在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初期,学习者尚可应付人生所需,而在工业社会后巨大作用特别是信息时代,这种“经验本体不足”不仅无法使学习者应对人生所南,就连应对学校生活都有困难。此外,传统的教育教学倚重书本知识,忽视实际经验;倚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纸上谈兵,堂上种稻,这种缺陷可称为“经验传习偏颇”。这不仅使学习者获得经验的途径比较单一,而且获得的经验也比较狭窄,以致饱读诗书,空谈心性,不求实用。陶行知从现代精神出发批评传统学校的教育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并且认为不实行“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就无以革除这一弊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而且也只会因为以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介入而发生改变。

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经验网络中心。由于对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作为学习对象的“经验”有效地突破了书本的局限,而建筑在广阔的人际关系上。一方面,进入学习领域的经验数量和类型大大增加,在文化价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多质经验本身就是一个“网络”,“经验本体丰富”成为现实。另一方面,经验的习得不仅可以在书本上、在现实交往中进行,而且可以在网络里、在虚拟的情境下实行。这就拓宽了经验习得渠道,从而使多样化的渠道也成为一个“网络”。传统学校也有人际交往,但大量的交往特别是师生交往是不平等的,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很大的局限。未来的学校模式将会因“网络”而使教育中的人际交往包括师生关系变得更平等、民主,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高扬。总之,在人际—经验网络中心模式的未来学校里,人际交往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而且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学习垂涎经验和社会经验,在人际网络中获得实用的知识技能,得到生动、直接、深刻的情感体验,藉此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人际—经验网络中心具有书本—经验中心无法比拟的功能,它所追求的不只是观念层面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人的情感和行为,这对人的态度、价值、信念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3.未来学校是一个社会—价值网络中心

知识、经验和价值是学校教育和个体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传习可以使学习者的认知、行为和态度(包括信仰)得到改善和发展。价值培育或价值认同向来为学校教育所关注。在我国,价值教育更是形成了长久的传统,千百年来,知识与经验都让位于正统价值观念特别是伦理道德规范的培养。即便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信念似乎并未改变过。就教育的现代社会功能来说,美国功能主义学者T. Parsons 等把社会结构分为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四大部分,学校教育不仅发展“有机行为体系”,而且还影响“人格体系”,使个体学习并掌握“共同价值”、“社会规范”和“情感表达方式”,最终形成一种以价值为核心的态度体系。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学校—价值中心。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赖学校,在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和如何形成这种价值观方面,学生始终处在被灌输者的地位,没有多少自主选择的余地。学校在灌输价值观的时候,尽管不会有违国家主导的价值标准但在国家主导价值标准的学校选择问题上,免不了带有浓郁的校本功利主义色彩,如对全面发展目标的认知和全面发展教育的举措,在应试教育的文化氛围里就普遍出现片面性,这就说明学校—价值中心模式实话的是一种狭隘的价值观。学生无法感受主导价值体系的全貌,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容易被校外非主流或对立的价值观的“新颖性”所吸引。与此同时,学校在灌输价值观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单向授受方式,为了保证授受的有效性往往还采取许多“有力”的措施,这种被强制感诱发出许多接受障碍。在民主与文化多元的社会里,限制学生对多元价值的了解,往往会降低他们对主导价值的接纳程度。这是现代社会学校—价值中心模式暴露的越来越严重的弊端。

未来的学校是一个社会—价值网络中心。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将不仅仅依赖学校,社会各种价值体系,包括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叛逆的,都将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特别是借助技术网络而流布的观念更是形形色色,无处不在,学生接纳哪种观念更新,取决于该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具有教育责任的人所发挥的指导回升,但选择的主动权在学生。指导选择与灌输接纳不同,一旦确立某种观念,那么,这种观念在认知上是明了的,在情感上是认同的,在意志上是决然的,在行动上的一致的,也就是说,他将达到知行合一,矢志不逾的“信仰”的境界。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