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及其运作

2013-03-06

1.高等教育没有建立起自身的投入产出机制和教育效益理念

高等教育部门产出的教育产品无法在市场上得到价值实现。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强调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有人甚至认为教育部门就应该只有投入而不求相应的经济回报,致使投入教育的资本不能增值。教育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就必然入不敷出,就不能优化经营。相反只有建立起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机制,树立效益观念,使教育投入在市场中实现合理回报,才能形成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摆脱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依靠外界投入,非生产性的尴尬局面。

2.高等教育部门培养的人力资源常常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的盲目和失衡发展

在人才市场上,我们随处可见无数拿着精美包装的简历的毕业生在抱怨许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招聘要求,而后众多收了一大堆简历的用人单位却在抱怨找不到符合他们要求的人才。高等教育的产出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国家也没有为高等教育部门培养的人力资源提供良好的社会工作机会。这就形成了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巨大内耗,产出的没被很好的利用,社会需求又得不到产出的满足。

3.高等教育主要靠政府过问和财政拨款的方式,严重束缚了自身的发展

在这种投资和办学体制之下,教育行为仍作为政府行为,政府投资是教育发展的主要财力源泉,政府投资越大,负担就越大;负担越大,导致再教育再投资的能力越是相对萎缩,高等教育单靠政府投资的路必然越走越窄。

4.高等教育产权不明,教育政治化,导致教育决策欠科学不及时

国有高等教育资产虽是全民所有的公有资产,但是不可能让每个公民都参与管理,而只能委托给政府对公有资产进行管理。也不可能由抽象的国家去承担,只能委托给特定的机构或个人去代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是责任制,这种制度使教育政治化,这种教育制度下的学校领导更倾向于为自己捞足政治资本,大搞基础建设,重复建设,而不愿把精力花在短期内见不到成效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上。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日益增大的高等教育需求要求高等教育产业化

我国高等教育需求十分旺盛,物质需求的满足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接受一流的高等教育服务。高校连年扩招,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高等教育供给尚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我们在刺激消费中就应该考虑到刺激教育这个产品的需求。我们应该加强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2.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之间有互动的关系。人们预计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将不再局限于一个部门或一部分人,也不再局限于一个人的某个阶段,教育已是“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大教育概念,所有产业都必须以先期教育为前提,也必须以同步培训为支撑。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大量的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人类利用极小的资源即可创造出极大的社会财富。并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再生资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资源对经济的发展的作用逐步为知识所取代,知识可以增值,知识可以直接成为财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国家、企业和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时代要求我们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

3.教育产业化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发展促使了高等教育经营活动的出现,这是高等教育成为产业的前提之一。高等教育活动在其产生之初只是非常简单的言传身教,没有更多的辅助设施和人员,也不存在为高等教育配置资源提高效率而进行的组织和经营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活动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学校和班级教学,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多层级的学校教育系统。这使得高等教育活动从人员的管理到资源的配置变得越来越复杂,高等教育活动的组织、经营成为必需。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活动与高等教育的经营活动演化为不同的概念:前者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使人转变为期望的形态,所以可以不考虑成本;后者的目的在于育人活动的有效性在于怎样使现有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关注资产和人员的有效经营,是产业活动的特征。正是教育自身发展孕育了教育的产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