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侨商吴锦堂的捐资办学思想及实践

2013-03-05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中国近代社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输入宗教文化制度,进行文化侵略,宁波等五个通商口岸首当其冲。吴锦堂,作为早期海外宁波华商的侨领,不忘故国乡土,在日本发家致富后,积极投入到教育救国的运动中去。他先后在日本、宁波捐资创办华侨学校、锦堂学校等近代新式学校,在捐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本文就吴锦堂捐资办学的实践,试分析其办学特色、动因及其影响。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吴锦堂 办学思想 办学实践

Abstract: In the modern time of China ,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 exported western religion and culture institution to China , doing cultural aggression .Some trading ports such as Ningbo encountered it first . As a leader of early Ningbo overseas Chinese , Wujintang set up a overseas Chinese school in Japan and Jintang school in Ningbo , taking part in the movement of rescuing China with education positively , and formed his own features of running a school in the process of investing education . 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Wujintang's practice of investing in education to study his features of running a school , the cause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the effect .

Key words: Modern time of China Wu Jintang Ideology of running a school Practice of running a school

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开放,西方列强纷纷在甬开办教会学校,进行文化的侵略。面对这种局面,宁波一批有识之士为谋求育才图强,抵御外来侵略,纷纷捐资创办各类新式学堂。他们为近代宁波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近代新式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在国内最著名的有陈谦夫1、叶澄衷、“海上闻人”虞洽卿、金融巨子秦润卿等人;而在海外,最为积极的应首推旅日华商吴锦堂。

吴锦堂,原名吴作镆,1855年11月14日生于慈溪北乡一个宾海小村东山头张家村(今观城镇西房村)。吴锦堂早年家境贫困,后在上海做帮佣,1885年在友人的帮助下东渡日本。因经营有道,资财达百万日元。吴锦堂作为海外宁波商人的侨领,先后在日本和宁波捐资办学,为中国近代教育四处奔走出钱出力。蔡元培先生主持的“中国职业教育社”在评论中就把吴锦堂列为“办学三贤”之一,与陈嘉庚、聂云台齐名。本文就吴锦堂对中国近代教育作出的贡献,试分析其办学特色及其动因。

一.吴锦堂捐资办学的历程

中国国门被迫开放后,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入商品、资本的同时,也输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吴锦堂并没有象其他“重利轻义”的商人一样明哲保身,而是积极的投入到兴办近代教育中去。他对近代教育的贡献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00年至1905年,立足于海外,主要投身于海外华侨学校的创办。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由于国内的社会政治等原因,大批的宁波人涌往日本。旅日华人受到日本国的歧视,许多华侨子弟不能正常上学。而此时的吴锦堂已经发家致富,有一定的资产。为此,吴锦堂热心公益事业,在日本他为华侨兴办了大量的慈善机构,商务机构和教育机构,而且规模之大在华侨史上也是空前的。1900年,吴锦堂与其他华侨界有识之士慷慨解囊,在神户创办了神户华侨同文学校。后又出资兴办了神阪中华公学2。1905年,吴锦堂亲自就任神户华侨同文学校的副理事长。他对华侨学校给予了莫大的关心,先后尽力十八年,捐款给神户同文学校、中华公学等华侨学校达万元之巨。1914年11月,他就一次性捐资给同文学校一万余元。在吴锦堂的努力下,同文学校成为日本著名的华侨学校,培养出廖承志、林丽蕴等同志,成为中日友好交往的桥梁。

第二阶段:从1905年至1909年,是其办学重心的转移时期。吴锦堂开始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捐资创办近代新式学校。

1905年,吴锦堂回国扫墓,“慨故里之学校不足”,为启迪民智、发展科学文化,毅然担当起办学大任。至此,吴锦堂开始逐步把办学的重心从海外转移到了国内。1905年,在家乡东山头地方,出资辟地百余亩,开始兴建锦堂学校。学校的主建筑是一幢二层的口字形洋式楼房,朱窗红墙,白灰嵌缝。还在学校外东、西、南三面开凿小河,以引导清流。学校经两年后建成,当时学校教室、操场、食堂、宿舍和浴室等莫不俱全。1908年冬,吴锦堂先生还专门聘请了楼艮为学校校长,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购买了许多图书设备。1909年5月26日(农历四月八日),举行成立大会,学校正式招生。学校学生总数当时定为360人,第一年招初等生40人,高等生80人。经过几年的发展,锦堂学校已初具规模。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