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

2013-02-21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不应仅仅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使学生单纯学习技术;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和探讨。本文就以此为目的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建构主义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讨论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 建构主义、情境、意义建构、协作、交流、自主学习

社会在进步, 世界在发展,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在当前已经时不可待。陈至立同志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统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是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是同会读、会写、会算一样的;但计算机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会使用是不行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计算机的优秀用户,还应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别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而近年来在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于是显身成为一种不错的教学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载有信息的数值、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影像等进行采集、处理、储存、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其教育目标即在于使学生能计算机这一工具实现信息管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和信息传递。基于此,笔者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传统教学设计理论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分析上: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设计中通常不是从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的,但是并不能全盘否认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因为每一节课内容总是由基于知识点组成的,而各个知识单元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有的属于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基本原理,而有些则属于当前学习阶段只需要了解还无需掌握的知识,如"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就属于后者。可见,对当前所学的知道不加区分一律要求对完成"意义建构"(即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所以应该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其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