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和谐的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2013-02-17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指导思想,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史无前例、影响深远的高校合并。1992年5月由6所省属院校合并成立的扬州大学拉开了高校合并的序幕,一直持续到2000年底合并调整基本完成,这次合并历时8年之久,涉及到900多所高校,其中387所普通高校合并调整为212所。高校合并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实现了优化资源、改善布局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标。但是高校合并还必须实现深层深度融合,合并后的多校区还必须实现深层的统一和整合。

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的多校区校园文化成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建构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学校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是当前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担负起建设和谐社会职责的一项重要课题。高等院校应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一项综合工程,突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唤起教育者的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建设开放、民主、文明的和谐多校区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品位,全力打造学校的品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和谐校园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典型和培育全面和谐人才的中心。

一、和谐的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作用

多校区文化的建设是各个校区之间思想的融合、价值观念的融合、道德规范的融合,实质就是人心的沟通、凝聚和统一。物理学家范守善曾说:“一个大学其实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学到什么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一种熏陶,被浸泡成一种人才。”和谐社会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最新、最高取向,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须致力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从而发挥好高校作为创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典型和培育全面和谐人才的中心”的作用。高校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德润人心,文化天下。和谐校园文化是一座大学校园存在的灵魂与基奠,是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每个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全体师生在和谐校园环境中形成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具有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新、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功能和作用。多校区的高校是一个新型的功能系统,和谐校园文化作为其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二、多校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优势和缺陷

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着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多校区办学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高校的竞争优势,解决了一些矛盾,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探索多校区办和谐校园文化管理模式是目前我国相关高校急需探索的问题。

1.多校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

首先,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可以充分调用各校区的办学资源及利用其所在地的人文、商业环境进行特色文化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学术研究,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要求的各类“高、精、尖”人才。

其次,多校区办学的高校比一校区办学的高校办学规模扩大了,办学空间开阔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规模也随之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能受到关注,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不断突现,有利于学校形象建设。反之,学校的形象建设工程也要求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不断提高。

再次,由于每一个校区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所以都能利用自身原有的校区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就系统整体而言,子系统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有利于深化、提升大系统的校园文化内涵和品位。另外,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可以避免某些局部的亚文化造成全局性的蔓延或泛滥,可以将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文化氛围控制在所在校区,遏制在其他校区的传播。

2.多校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缺陷

众所周知,一所大学通常是需要几代人的精心经营、勤苦耕耘才建设起来的,而多校区办学在我国毕竟只是近几年才发展壮大的新事物,其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并没有一种固定的形式,而且还不是很成熟、很完善。多校区大学在把握文化特征和文化传承上受到了多校区格局构成的冲击。冲击主要来自场域区隔可能造成各校区文化的较大差异,形成多个小组织文化并互相冲突,减弱大学整体的文化特征。

其一,作为系统整体的高校只有一套领导班子,无论是扩展型的还是合并型的多校区高校,它的每一个子系统都必须建立起适合各自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与传统的一校区办学相比,管理显得较为分散,易形成多头管理。另外,领导班子难以及时掌握有效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在这种情况下,要兼顾到各校区生源素质、文化特色而设计出一套具体的校园文化方案是较为困难的。在开展具体活动的时候,上层难以掌握具体情况,同样,基层也难以及时反馈信息。

其二,就新建扩展型多校区高校而言,新校区“一穷二白”,普遍存在办学资源不足的突出问题。如校区图书馆资源相对比较少、实验室数量不够、实践教育基地缺乏等。办学资源的短缺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造成不少的障碍,再加上新校区缺乏传统的校园氛围,更加大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存在成本大增的问题,效益下降,本来一场讲座可以完成的事情,在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必须开展若干场;“新建型”多校区大学对各校区功能布局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按年级布局。因新建校区在郊区,一般将本科新生安排在新校区。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新生入学后很少受到高年级同学的影响,长期如此循环,将造成文化传承弱化。二是按学科布局。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按学科布局会使不同学科间的交流融合受到限制,长期如此,将造成各校区文化的较大差异,稀释整体文化特征。

其三,对于合并重组型多校区高校来说,在合并前,原各校具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合并后,各校区间的文化尽管可能存在许多共性,但其实质决不相同,甚至相互间存在某些冲突,如果不能有效避免各校区文化的较大差异、积极化解组织文化的冲突,多校区大学文化容易出现虚空与断裂现象,长此以往,一个学校的几个校区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是不同的精神风格,显然与“一个大学”的理念冲突,使名牌大学的名牌受损。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