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3-02-17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一、关于创造教育及现状

美国学者伊顿指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中国学生缺少什么素质?中国校园缺少什么氛围?”问题早被提出,答案早已被找到。素质教育的呼声、新课程的改革……可过去了这么久,我们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现状依然是教师说,学生听,然后大量的解题和考试,使之成为一种应试训练,使大部分学生成为思维呆板的考试机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是什么使我们改革的步伐走得这么慢,这么艰难?

创造性教育首先需要一个创造性环境:

1.从大的方面来看应该包括:人们对人才的界定、社会对学校所赋予的期望,从而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一点我们做的还不够。在笔者实习时,高一年级正在讲第二章函数内容,班里有一部分同学是新课改的,初中新课改里分解因式、关于简单的二次函数知识都减了,而高考对函数的考查都没有变,抽象加上基础薄弱让学生学起来特别吃力,可教师又都还是用旧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觉得学生笨且难教。

2.从小的方面来看:实施数学的创造性教学,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首先是数学观念的变革。实际上,也只有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才能导致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师必须彻底摒除片面追求升学率,只为学生考高分而采取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向加大思维能力培养力度,加大创新意识的培养。

3.创造型教师的缺乏:在写此文时,笔者常常想:“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老师能培养出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可主导者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型的教师,它应该包括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改革不应该是几个教育者或学校的事,它应该成为一个社会从上而下的、从理念到行动的事情。它应包括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对教育的投入……

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充分认识数学中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辩证关系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观念、教材与教学方法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思维形式上偏重于聚合思维方式的培养,忽视了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很好地理解、消化和运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强调了在创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形式,有些却贬低了逻辑思维的作用,甚至错误地认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对立的。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成绩看,我们的学生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水平的学生)。知识的多寡与能力强弱密切相关,孤陋寡闻的人绝对没有强的创造力。

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纯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主导成分,直觉思维是数学发现中的关键因素,是逻辑的飞跃和升华。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充分认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辩证关系,应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在培养逻辑思维过程中,重视发散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把握青少年特征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前提

青少年具有最富想象力、冒险精神和求新求异、求变求索的特征,青少年时代是培养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时机。

(1)创造力的发挥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基础。首先学生要有安全感,要感到自己被承认受别人的信任,这样他才能抛弃虚伪而存在。其次必须心理自由,亦即表达、感觉、思维的自由,塑造自我的自由。心理调查表明,目前有众多青少年存有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障碍已成为创造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有健康、稳定、正常的心理,只有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有真正的创造。

(2)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创造力较高的孩子多数表现为顽皮、淘气、荒唐,行为时逾常规,处世幽默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表现自我、对“不合常理”的思维要疏导、鼓励,表扬,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导致学生成为“师奴”。

学生个个都有创造潜能,只不过每个学生在创造潜能表现的内容、形式、层次上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个性。教育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创造力并非独指智力,创造型人才也非高智商者,智力正常的学生也可造就成创造型人才。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3.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欢乐的愉快心理状态,正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机。

(1)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会给学习数学带来困难,从而破坏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学习数学时要充分注意数学概念、数学问题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实践活动,把纯粹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有关自然科学和实际问题中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当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获得某一成功,定然产生愉快的情绪,若是不断得获得成功,则学习数学和愉快情绪就会建立稳定的神经联系。所以,教师应把学习的成功感还给学生,教育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3)走出课堂,充实课外。丰富、新颖、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教师恰当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到课内学不到的知识,领悟课内没有触及的深奥道理,获取课内无法取得的奥秘,并能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4.提供机会,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提供和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景。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我们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时空,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