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道德建设

2013-02-17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新课程的出现,必然引起新教法的探究、探索,也自然引起对学生评价的改革。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历来是教育的长期方针,是学校的首要任务。通过思想道德的教育,使每个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应做好三方面工作摘要:一、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习惯;二、加强自我修养,培养坚强的意志;三、抓根源,培养个性心理品质。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的载体——教材不断以新的结构具体展示改革的成果,新课程的出现,必然引起新教法的探究、探索,也自然引起对学生评价的改革。但无论是在旧教材,还是新教材中,都体现一点,就是不可忽视对学生思想道理的建设。因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历来是教育的长期方针,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我们通过社会思想道德的教育,使每个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诸如爱祖国、勤劳勇敢、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等。那么,如何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呢?

一、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习惯

目前教育提倡要保护学生个性,强调学生主体意识,这是就教学过程中学生参和教学实践的能力来谈的,而有些人则认为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可以忽视他们的个体习惯。例摘要:学生上课时随意吃东西、喝水,因自己的喜好而选择听课,未经答应自行出入教室等。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而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品质,更进一步说,反映的是一个学生的道德品质。他没有注重他的行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没有尊重他人,也就是说,他的思想品德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规范。象这种过分体现自我意识,并非就是性格的缺陷,而是思想道德不建全的体现。对此,应让有这类习惯的学生熟悉到自己行为的不足,明了这样做的危害;让他熟悉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让他理解熟悉小事、小节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一个钉子挤掉另一个钉子,习惯要由习惯来取代。”

二、加强自我修养,培养坚强的意志

在学习中,象逃学、自杀之类的事件,近两年屡屡发生;在具体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发生冲突,甚至双方关系恶化到诉诸法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考试作弊、迷恋上网等等。这些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确确实实发生了,在反思这些事件时,当然不能一概把原因归之于学生,但作为学生,他们的道德、他们的意志,就是直接的因素。面对挫折,不能正确对待;面对困难,意志薄弱;面对打击,不能承受;面对诱惑,不能抗拒。面对此种情况,必须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加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耐挫能力。这需要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培养。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陶冶他们的性情和净化他们的灵魂。

三、抓根源,培养个性心理品质

在中学生中之所以会发生许多不良现象,跟他们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熟悉上的扭曲、缺少判定是非的能力,在思索新问题时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抓住事物本质,不能全面地观察分析新问题,出现道德认知倒错。如对“老实和虚伪”,“友谊和义气”等概念熟悉不清,把帮助朋友掩盖错误认为是真正的友谊。易感情用事、易冲动等。对此要注重从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入手,针对不同的个性特征,实施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为不同的个体反映的心理倾向不同,不同性格的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和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品德教育中,应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采取相应办法,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对他的良好品德的形成起促进功能。如对胆汁质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制力,要求他们而不轻易激怒他们;对抑郁质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怀、鼓励,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

梁启超说摘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对小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正是为了使他们达到“智”,达到“进步”。教育作为外部影响是品德形成的外在条件,而内因则是学生的心理因素,而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处于塑造期,因此他们的许多不良道德行为缘于他们的心理因素。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建设思想道德的过程中有了极好的针对性,把握了主动权。只要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有法、得法,就能搞好这项工作,就能使教育也体现“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