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研究简述运用对话教学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2013-02-17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地方,还是知识生成的场所,文化传承和创造的天地,更是人的精神生命、道德生命和人格生命养成的天堂。为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本文认为应采用对话教学。因为对话教学是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是实践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是通过各个层面的对话,使学生的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得到提升的教学形态。

传统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学的方式是独白式的,而现代课堂则不尽然。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地方,还是知识生成的场所,文化传承和创造的天地,更是人的精神生命、道德生命和人格生命养成的天堂。但创造和超越不是在专制、等级禁锢和自闭的独白式教学中实现的,而是在民主、平等、自由和开放的对话教学中成长的。对话教学是运用对话精神在真正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中,通过各个层面的对话,使学生的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得到提升的教学形态。

一、现代课堂需要对话教学

当代社会,对话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作为对时代精神的回应,对话精神已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一)对话教学是顺应教学观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观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探究者和创造者,是课堂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它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和沟通。而对话教学正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方式,是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形态。

(二)对话教学是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学生观强调摘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这就要求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积极配合教师教法的改变,积极参和到学习进程中去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获得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充分熟悉到这一点,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机会、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

(三)对话教学是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应引起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无形中成为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成为单边活动,学生学习喜好锐减。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使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新问题,在讨论、辩论、质疑等对话过程中,增强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实效,而对话教学正是这种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语文课堂上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充分预备,激发参和热情。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教学不应也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而应融入生活、走向社会,师生应加强和时代、社会的对话,为语文教学注入时代活水。

1.教师要和时代对话,不断更新知识。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要求语文要重视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来影响学生,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课程资源意识,立足社会生活,开辟学习资源摘要: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社会动态,都可成为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先参和、融入社会,和社会对话,走在学生之前,自主学习,进行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彼此间对话、交流。

2.学生要和社会对话,兼顾课内外。

新课改倡导关注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必须了解当代社会,吸收新信息。在教学中若只展开人和文本的对话就显得空洞,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它应该把课本知识和社会热点知识联系起来,教会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倾听,专心去感受,这样学生才能提高学习的喜好,如在教《离开雷锋的日子》时,让学生搜集有关见义勇为的事例,和社会展开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生成情感品味,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二)实施对话教学,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1.营造和谐平等的气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平等愉快气氛中学好知识摘要:要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挑战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要鼓励学生提意见,答应学生讲错,答应学生提出和教师、教材不同的见解,答应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对话教学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

2.激活教学主体的对话。

教师、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意识是对话教学不可缺少的必要形式。

首先要注重师生对话,这是对话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主体,一是教师——教的主体,二是学生——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体现两个主体的对话交流和互动合作关系,而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关系。师生对话过程不仅是师生语言的交流,更应该是师生心灵的彼此接纳,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沟通,是心理、情感的对话。如在教《论语》时,孔子赞扬颜回摘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假如仅仅是翻译、得出结论,那课堂气氛就呆滞了,成了知识单向的灌输,假如教师问摘要:你对颜回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持什么态度?赞同、否定还是另有看法,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有人赞同摘要: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安平乐道来解释;有人反对摘要:认为新时代的人应该投身于社会建设之中,而不是孤芳自赏;还有人从孔子“入世和出世”观点进行分析,一分为二地评点……针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教师顺势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深入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过程中,教师用鼓励的眼神、赞许的微笑、肯定的语言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对话,学生的参和热情被激发,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