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教师教育有效性新问题的再思索

2013-02-17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师教育的目标、制度、学习环境、教师管理制度及学习主体的自我反思等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提供了设计思路。

作为对当代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最为深远的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教育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鉴于在教师教育领域对教师教育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关系还缺乏深入系统的探究,本文拟在这一新问题上有所探索。

一、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集中体现在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上[1]。

1.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从多方面发挥主体功能摘要:要用发现法、探索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新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学会“联系”和“思索”,学会“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

2.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主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真实”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对象的唯一和标准的理解,但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其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布满着意义解释和建构的,对该学习环境进行静态分析可以发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构成,其中的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和情境的交互功能,从而主动地建构意义。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反思影响教师教育有效性的几个核心新问题

判定教师教育有效性的标准就在于这种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教育目标、教师教育制度、学习环境、教师管理制度及学习主体的自我反思是影响教师教育有效性的核心新问题。建构主义理论为这些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1.合理设计教师教育目标,着重未来教师对双学科的深层次理解[2]

在建构主义看来,只有通过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力图在教学设计中贯穿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着重培养未来教师对双学科的深层次理解能力,才能培养出双专业性质的发展型教师。假如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是深刻的,而对执教学科的理解不深刻,那么,他在进行理解性教学时就很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他组织的教学形式可能是“中看”的,但对实施理解性教学未必“中用”。假如教师对执教学科的理解深刻,但对教学的理解不深刻,那么,他一般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不能有效地、自觉地、深刻地实施理解性教学,而且他所组织的教学往往缺少“教育性”。教师教育要提高师范生对双专业的理解水平,要求对教学及所教学科均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有意识地引导未来师范生领悟和体验某学科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使他们获得具有生成和繁衍功能的知识。在一些课程中能够立足较高观点分析中学学科,将高等学科和初等学科相互关联,使他们能够“居高临下”地看待将来所执教学科的内容,以精神、思想联通高等学科和中学课程内容,有助于促进他们对将来所执教学科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学方面,为提高未来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水平,在教育类课程教学中,既要避免用一家之言作为教学内容,又要引导师范生去辩证地看待各种教学流派的观点;既要注重自上而下由理论俯瞰教学实践,又要注重自下而上从教学案例中提升理性熟悉;教育类课程教师既要发挥好教学的“榜样”和“示范”功能,又要要求未来教师在见习、实习中有意识地开展有效教学的探究,设身处地地感受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区别。

2.创建一体化的发展型教师教育制度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当前教师教育制度需要加大现代化的步骤,创建一体化的发展型教师教育制度。传统的师范教育局限于教师的职前培养,它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职后培训没有实质上的联系。发展性的教师教育是针对终结式的师范教育提出来的,它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用发展的模式代替终结式的模式,突出教师成长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发展性,重视教师的实践需求,并通过这种需求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发展,统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这就需要打破传统师范教育体制的束缚,建立定向和非定向、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并存的多元化的教师教育体制。

3.良好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把“学习环境的创设”和“知识的建构”紧密相连。个体学习面临两种基本关系摘要:对内——和自身的关系,对外——和文化的关系。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这两个关系上同时展开,一方面改善学习者的内部状况,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经验、意图、行动和反思;另一方面则主要从文化环境入手,营造起适合学习者需要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合作性的学校文化中进行学习,建构意义,获得发展。建构主义对于如何设计有效学习环境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1)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强化办学机构的多方合作伙伴关系。师范院校要积极建立城区、郊区、乡村等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和教育实践基地的联系,经常组织学生到教育实践基地和基层学校的教师、学生一起开展活动。师范院校要聘请基层学校的专家参加学校的专业建设,根据基层学校的实际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专业建设和教学计划。中小学教师作为教学顾问,和实习师范生组成伙伴关系,共同负责中小学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并有机会作为大学师资培训的教师,及时反馈实践中的具体新问题。而参和合作的大学教师则有一半工作时间在中小学校参和各种教师集会,观察实习生的工作,组织讨论,并把情况反馈回大学。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