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功利式的教育研究思维取向探析

2013-02-17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尽管教育研究近年来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蓬勃的发展,但功利式的研究思维取向对教育研究却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正确认识功利式的研究取向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采取有效措施,形成为学术而学术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取向以引导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随着教育实践领域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教育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表现在科研成果的数量增加,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力度加大和进入教育科研的研究者数量越来越多等方面。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开始产生越来越多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来看,可以发现,由于欠缺为学术而学术的理性引导的科学精神而在教育研究实践上存在某些偏差。这些偏差的种类和表现非常复杂,但在教育研究实践中对科研人员影响深远产生不良后果的却是功利主义式的思维取向。

一、内涵解读及其外在表现

教育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需要追求学术的纯洁、独立和自由。研究者是需要实事求是、追求理性的科学精神的熏陶和指引的,否则很容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学术的方向,成为地位、名声、金钱等的俘虏,从而对学术事业造成危害。在当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热潮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开始有些泛滥。应该说,追求功利有其合理性,毕竟研究者也是有各种需要的社会上的人,作为一种职业,研究者需要按照其学术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回报,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否则就难以保持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因为种种制度和个人的原因,过度追求名利,把获取利益当成目的,把学术研究作为手段,违背研究的科学精神,就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形成一种功利至上式的研究思维取向。这在我们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尤其需要引起注意。在当代学术界,有少数研究者已经超出了研究的本质规定,演变成了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成果应是显示学者研究水平、学术兴趣和治学风格的标志,然而,当它与学者的地位和利益挂钩时,各种功利性、短视等学术不良行为就会在部分研究者中出现。

有学者指出这种学术研究的不良倾向表现在:“第一,缺乏学术史意识,对前人的相关研究不作必要的交待;第二,言而无据,缺乏必要的注释,只提见解,不予论证;第三,不顾客观事实,随心所欲提出命题;第四,以权术代学术。”在当代,一些研究者为了多出研究成果,在写作过程中忽视或隐瞒前人己有的研究结论或采取偷梁换柱的做法予以变通,但本质内容没有多少变化。“他们迅速而及时地把许多‘外来话语’或其他学科的概念或术语引入教育理论研究时,并不考虑它们的价值与现实意义,而只是想快速地引入,以使自己成为此理论的‘鼻祖’。”

另外,个别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注意或不给自己的研究在学术文献中定位,在研究中存在任意解释和发挥的倾向,引用资料不注明出处或对原文作一些断章取义的摘引,以便证明自己的研究与前人或他人曾做过的研究没有联系,显示其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学术‘市场化’、学术‘官僚化’、虚假科研、学术霸权、学术泡沫及低水平重复等出现在教育研究领域”。在极少数研究者看来,不讲研究应有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反而认为所谓科学研究仅是换取功名利禄或取得某种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学术思维取向的不良风气已开始有所蔓延,不仅在一般中小学教师、研究生中有所表现,甚至出现在极少数大学教授中,近年揭露的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刘辉论文履历造假、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宪法研究会副会长周叶中著作抄袭的例子等等都显示了学术腐败有蔓延和加重的趋势。甚至有学者指出著名高校牵涉学术腐败问题的学者不下百人,高校已成为科研项目虚假申报的重灾区。整个学术研究队伍由于受功利主义的研究思维影响,在某些方面开始有些浮躁,尽管这只是个别现象,却表明科学精神的欠缺导致功利主义式的研究思维取向比较普遍。

功利化的教育研究思维从教育理论成果在当代的表现也可看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学者伤痕累累的心灵,改变教育落后状况的理想促使各种教育学教材、研究论文、教育专著纷纷呈现。这些研究成果在各自的领域推动了教育学科的发展,丰富了教育理论。但是,在成果不断出现的同时,也不排除一些研究成果质量上的差强人意。有些成果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换句话说,就是学术成果确实很多,但真正有理论贡献的成果并不是很多。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应该很多,但从一个侧面看,少数学者欠缺科学精神,受功利思维的影响而不得不追求成果的数量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功利化的思维取向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也有若干表现,在创新成为时代最强音的号召下,教育研究和改革的大潮有些奔腾澎湃,教育革新的课题层出不穷,以致就连一些中小学的校长、教师也跃跃欲试、轰轰烈烈地搞起课题研究,并且常常一出手就是根本性、全局性的大手笔。如“面向21世纪的XX”、“XX教育”、“学会XX”、“校本XX”等等。这些改革主旨都是好的,都是为了基础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成长,提高全民素质,而且,对各种教育改革都不应过早评论,而应以热情宽容的态度由实践作出最后的检验。但听闻“XX实验已经成为除国家新课程实验外,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实验”,“打开中国任何一份报纸、任何一本教育刊物,几乎都能找到‘XX实验’学校的文章。”仍感觉有些言过其实,不符合科学精神的要求。这是从苏州市某副市长口里讲的话,由此感叹学术浮夸风在教育研究界的表现及倡言科学精神的必要性。为保证教育研究在科学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确实有必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了。有学者指出在教育研究领域已形成改革与创新哲学,这种业已形成的所谓基础教育改革哲学,其“改革意识形态表现在改革即进步,改革即有理,改革即合法,把改革理想化、绝对化和权威化以致出现种种不良现象。”在他们看来,凡坚持改革就是好的,不改革就是保守落后,就没有与时俱进。可以看出,之所以改革如此兴盛,部分原因是因为改革的背后可能存在着激烈的利益争斗,这也表明功利化的研究思维对教育研究者的影响。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

下一篇:浅议以德治校